近日,記者在大興龐各莊、朝陽管莊等部分鄉鎮集市發現,山寨貨在城鄉接合部的市場橫行。在大興區北臧村鎮大臧村,記者探訪11家零售超市發現,其中10家超市在出售各種傍名牌的山寨貨。對此,昨日,大興區工商分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傍名牌”售賣商品屬于侵權行為,將會派人前往大臧村核查,若確實存在侵權行為,將對相關責任主體進行查處。(新京報,7月10日)
“海乙絲”洗發露、“搶手”殺蟲氣霧劑、“九度空間”女性衛生用品……一個個似是而非的“名牌”產品讓人瞠目結舌。媒體在城鄉結合部市場發現的這些“山寨貨”,無情沖擊著鄉村市場殘弱的自我保護屏障,給日漸凋零的鄉村平添悲傷的注腳。其實,仿冒名牌產品的“山寨貨”不止在城鄉結合部,在農村尤其是偏遠農村更是隨處可見。這些看上去很美的“山寨名牌”商品,往往在質量方面存在巨大的隱患,不知不覺中吞噬著鄉村居民的健康。
“山寨貨”之所以在城鄉結合部乃至鄉村橫行無阻,工商等監管部門疏于監管是主要原因。作為阻滯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重要羈絆,二元化的一個重要表現,即在于公共治理資源在城鄉之間的配置不均衡。一則是治理資源在鄉村投放的稀缺,二則是鄉村地區遭遇治理者責任意識的“空轉”。二者是“山寨貨”在鄉村地區泛濫的主要因素。提升監管者責任,加大執法力度,當是遏制“山寨貨”在鄉村泛濫的首要選擇。
“山寨貨”不僅質量有虧,而且在生產、銷售等方面都存在一系列不合規定之處。除了疏于監管,當地民眾對商品質量安全認知不到位,以及經濟收入狀況也存在很大關聯。城鄉結合部尤其是偏遠鄉村民眾的經濟狀況以及文化認知,決定了他們將商品的實用性作為第一選擇。當記者提醒一位民眾所購買的蚊香是“山寨貨”時,“能滅蚊子就行,還便宜”的應答某種意義上展現了很大一部分民眾的心聲。然而,民眾對“山寨貨”某種程度的“認可”并非心甘情愿的,也并不必然意味著他們就理應承受假冒偽劣商品帶來的潛在風險。即便一些民眾出于一些原因選擇甚至某種程度上認可“山寨貨”,也并非“山寨貨”橫行的應然理由。
在社會發展的價值序列中,城市比農村具有某種“天然優勢”,制度設計存在的價值偏差,讓二元化背景下的鄉村發展遠遠落在城市后面,一直“望城興嘆”。從社會消費品享用角度來看,即便經濟狀況、文化認知、權利意識方面存在的差異(這都跟二元化有著或多或少的關聯),使得城市與鄉村在消費品存在著選擇差異,但若將這些差異作為“山寨名牌”橫行鄉村禍害鄉民的借口,不僅冷血,而且腦殘。
工商監管疏失背后的治理資源配置不均衡,消費者維權組織無法覆蓋鄉村所暴露出的鄉村社會建設資源貧瘠,因經濟狀況和理念認知對“山寨貨”飲鴆止渴般的“認可”,將城市發展與鄉村凋零襯托得如此鮮明:一個凱歌高奏,一個蹉跎嗟嘆。殊不知,城鄉發展差異顯露的馬太效應,暴露的正是社會治理短板。如此看來,在公共治理資源的投送配置方面,鄉村離城市有多遠,公共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離現代化目標就還有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