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宗瑜,現任財政部財科所國有經濟研究室主任。中國著名青年經濟學家;兼任全國九省市經濟顧問,五家上市公司的獨立董事及多家集團公司的財務顧問。
淡淡的笑容,極其紳士的舉止,隨和,謙遜,讓人備感親切、溫暖。這是財政部財科所國有經濟研究室主任文宗瑜給記者留下的第一印象。他對城鎮化的精辟觀點讓人意猶未盡、受益匪淺;他提出的“農村人口”身份轉變率評價指標也讓人耳目一新。
《城市化》:目前,城鎮化已經上升為我國的國家戰略,被譽為擴大內需的最大潛力。您如何評價我國城鎮化的經濟效應和社會效應?
文宗瑜:城鎮化推進及其進程加快,是中國經濟社會轉型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在改革開放近35年后繼續推進的城鎮化,不可能只是定位于拉動經濟增長,其社會效應遠遠大于經濟效應,在某種意義上,城鎮化會大幅度提高勞動力素質,推動生產方式的改變與社會收入分配結構的調整,因此,城鎮化要定位于“農村人口市民化”及為轉變了身份的“農村人口”提供市民化的社會保障,加快“人口城鄉一體化”,奠定中國社會可持續穩定的基礎。但是轉變“農村人口”身份并實現“農村人口”市民化,使其享有與原城市居民平等的社會保障,會導致公用事業與公共服務、社保等社會服務成本的增加。為了彌補社會服務成本支出帶來的資金“缺口”,可通過部分國有資產變現籌資進行支付。當然,城鎮化的順利推進,除了尊重市場規律而主要依靠市場力量發揮作用外,還要相應推動農村土地產權制度分類改革,啟動全國性社保基金中長期預算并逐步擴大社保統籌范圍。
城鎮或城市人口占絕大多數,可以提供更多高素質勞動力,推動生產方式改變及勞動效率提高;城鎮或城市相對于農村,可以提供更多就業崗位,有利于充分就業;增加財富的機會更多,有利于勞動者收入增長等經濟學和社會學原理,充分說明了中國城鎮化進程中必須尊重并遵循“人口城鎮化”的內在經濟社會運行規律。就中國要走的人口城鎮化路徑而言,主要是有步驟分階段的減少“農村人口”數量,把更多的“農村人口”轉為城市居民,加快“人口城鄉一體化”。
《城市化》:您認為中國目前應該如何結合具體國情推進城鎮化?
文宗瑜:在中國經濟社會轉型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時期推進的城鎮化,要側重于“人口城鎮化”,使更多的農民工與農村居民轉為城市居民并讓其享受市民待遇。政府應確立“人口城鎮化”的政策導向,推動“人口城鎮化”的順利實施,為城鎮化的質量提高及穩妥推進創造有利條件。“人口城鎮化”主要是推進農民工市民化、農村人口市民化。農村人口是指按照戶籍劃分的農村戶籍的居民,包括了在城鎮務工的農民工與在農村生活工作的農村居民。
農民工是“農村人口”的一部分,并且在“農村人口”中占有較大的比重。目前,中國在城市務工的農民工數量約2.6億人,而這些農民工在公共服務與社會保障等方面,與城市居民相比存在較為明顯的缺失。如何將農民工轉變為享有公共服務與社會保障的城市居民,是政府亟需解決的問題。想要實現農民工市民化,在政策上應推進居住證制度并調整戶籍制度,給予在城市務工超過兩年或三年并且有合法職業的農民工“市民身份”,使其享有與原城市居民基本相同的社會保障及公共服務。在某種意義上,農民工市民化比農村居民市民化更容易實現。因此,推動農民工身份轉變并給轉變了身份的農民工市民待遇,有利于城鎮化進程的推進及城鎮化目標的實現。
除了農民工外,農村居民也是“農村人口”的一部分。在中國大多數區縣半徑75~150公里的地理特征下,絕大多數農村居民對城鎮化的期待及渴望,是能夠得到“市民身份”,是能夠享受到與城市居民相平等的社會保障等待遇。轉變農村居民身份的難點是戶籍改革,本質是給轉變了身份的農村居民以市民待遇。如果不在戶籍改革及給農村居民“市民身份”和市民待遇上進行突破,只是改變農村居民的就業方式、遷移農村居民的住所,仍無法消除城鄉二元社會結構,難以實現“人口城鎮化”的目標。在國經濟社會轉型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時期,城鎮化應定位于“人口城鎮化尤其農村居民的城鎮化”,把轉變農村居民身份作為城鎮化的重要內涵。與此相適應,政府及行政力量承擔轉變農村居民身份與完善社會保障的責任,資本及市場力量發揮城鎮建設及就業崗位提供的作用,以確保城鎮化的順利推進。
《城市化》:對我國的城鎮化進行定量和直觀的評價有沒有什么好的辦法?
文宗瑜:城鎮化推進及進程加快,要引入“農村人口”身份轉變率指標,提高“農村人口”身份轉變率并分批分次實現絕大多數“農村人口”的身份轉變,不僅可以為全面建成更高質量的小康社會提供支持,而且可以為深層次的經濟體制改革與社會體制改革打開突破口?!稗r村人口”身份轉變率不斷提高會產生倍增的經濟社會效應。“農村人口”不僅包括具有農村戶籍的農村居民,還包括具有農村戶籍但在城市務工的農民工。中國正在推進的城鎮化,就是要減少“農村人口”數量,相應的增加城市居民數量,有步驟分階段轉變農民工與農村居民身份并使其享受市民待遇,把越來越多的“農村人口”轉為城市居民。截止到2012年年底,在中國具有農村戶籍的“農村人口”總數約為8.76億。在這8.76億“農村人口”中,農民工的人數約為2.6億,約占“農村人口”的29.7%;農村居民的人數約為6.16億,約占“農村人口”的70.3%。
按照戶籍的劃分,登記為城市戶籍的人口可以稱為城市居民,登記為農村戶籍的“農村人口”則包括了農民工與農村居民?!稗r村人口”的身份轉變率,是指已有的“農村人口”總數轉為城市居民的比例;“農村人口”身份轉變率評價,是指引入農民工市民化的轉變率指標與農村居民市民化的轉變率指標,對城鎮化進程進行相應的定量評價。農民工市民化/農村居民市民化是指把農民工/農村居民的農村戶籍轉為城市戶籍,并為其建立與原城市居民基本相同的失業、醫療、養老等社會保障,使其享有和原城市居民基本相同的就業、教育、住房等市民待遇。本質是轉變他們的農村戶籍身份,給他們以“市民身份”及市民待遇。農民工市民化的轉變率是指一個城市或一個地區每年或每五年農民工轉為城市居民的百分比。該百分比越高,說明農民工轉為城市居民的數額越多,“人口城鎮化”的進程越快。
農村居民市民化的轉變率是指一個城市或一個地區每年或每五年農村居民轉為城市居民的百分比。該百分比越高,說明農村居民轉為城市居民的數額越多,“人口城鎮化”的進程也相應越快。
需要強調指出的是,農民工身份轉變與農村居民身份轉變,不應與居所或房屋掛鉤。如果強制要求農民工或農村居民必須在城鎮有固定住所或購買房屋,才能得到市民身份,會嚴重誤導城鎮化。尤其是農村居民身份轉變,一定要正視中國大多數區縣半徑75~150公里的地理特征,政府要做的是分批分次賦予農村居民以市民身份,至于農村居民身份轉變后,是居住在城鎮,還是居住在鄉村,由其自愿自主選擇。
《城市化》:您談到在城鎮化進程中要引入“農村人口”身份轉變率評價指標,這一指標有什么作用?提高“農村人口”身份轉變率會帶來哪些效果?
文宗瑜:到2020年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中國近期的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如果把國內生產總值與城鄉居民平均收入的“兩個翻番”看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定量經濟性評價指標,那么,“農村人口”身份轉變率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定量社會性評價指標。除此以外,轉變農民工與農村居民身份的速度及進程,也可以用來評價改革深化的水平或力度。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全面”,要求經濟社會環境協調發展,把社會發展作為重點,抓住“人口城鎮化”的機遇,解決已經積累多年的城鄉二元社會結構問題。轉變農民工與農村居民身份,不斷提高“農村人口”身份轉變率,可以弱化并最終消除城鄉二元社會結構。如果城鄉二元社會結構在2020年得到較大弱化甚至一定程度上的消除,將使中國社會發展上一個大臺階。但是,如果到2020年,中國農村戶籍居民仍占有較高比例如40%以上或45%以上,即使國內生產總值、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兩個翻番”實現,也很難說中國已經實現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因此,從社會發展上大臺階的要求及標準看,作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社會性評價指標,“農村人口”身份轉變率應有較大幅度提高,“農村人口”占人口總數的比例要爭取降到30%,力求降到25%以下。
中國的改革開放已經走到了給“農村人口”承諾并嚴格兌現承諾的階段,如果政府承諾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時、“農村人口”的大多數可以轉為城市居民并相應獲得市民待遇,中國的改革深化就一定能夠獲得包括絕大多數“農村人口”在內的社會公眾贊成,贏得人民對全面深化改革的支持。
提高“農村人口”轉變率會使“農村人口”在總人口中的占比逐漸降低,不僅能夠有效推動城鎮化進程,弱化并最終消除城鄉二元社會結構;而且能夠實現“人口紅利”向“人口素質紅利”的轉變、釋放已有“農村人口”的消費潛能并拉動消費增長;還能強化市場配置資源的作用,提高全社會資源的配置效率,為未來中國經濟增長及社會穩定創造條件。
提高“農村人口”身份轉變率,能夠提高“農村人口”的消費水平并大大釋放“農村人口”的消費潛能。一個“農村人口”轉為城市居民,每年釋放的消費額為8000~12000元。如果每年有1000萬“農村人口”轉變為城市居民,則一年可以釋放的消費總額約為800~1200億元;如果每年有2000萬“農村人口”轉變為城市居民,則一年可以釋放的消費總額約為1600~2400億元。從現在到2020年中國經濟社會轉型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時期,如果“農村人口”身份轉變率達到約35%的水平,則將有約3億“農村人口”完成身份轉變,可以釋放的直接消費能力每年約為2.5~3.5萬億元、間接消費能力每年約為4.5~6.5萬億元??梢耘袛啵D變“農村人口”身份及提高“農村人口”身份轉變率,將大大釋放中國的消費潛能并拉動消費增長。這將助推第三產業即服務業快速發展,并不斷提高服務業的質量及服務業的消費水平,從而加快服務市場一體化的進程。
提高“農村人口”身份轉變率,將進一步推動人口的自由遷徙及勞動資源的優化配置,形成城鄉一體化的勞動力市場。社會服務市場一體化主要包括社會保障一體化及服務市場一體化,提高“農村人口”身份轉變率,要求完成社會保障更大范圍尤其全國范圍的統籌,以實現社會保障一體化。
《城市化》:在我國城鎮化進程中,“農村人口”身份的轉變要注意什么問題?
文宗瑜:某些地方以加快城鎮化為借口,進行所謂“讓農民以宅基地換市民身份、以耕地換社?!钡脑圏c,背離了城鎮化的本質?!稗r村人口”身份的轉變、給予“農村人口”市民身份與市民待遇,不應與農地產權處置掛鉤,必須堅持無條件轉變“農村人口”身份的原則。城鎮化進程中“農村人口”身份轉變需要支付較大的社會改革成本,尤其是要支付更大的公用事業發展與社會保障成本;面對轉變“農村人口”身份而形成的巨大資金“缺口”,可以通過有步驟分階段變現部分國有資產的方式。城鎮化進程中“農村人口”身份轉變不應該有附加條件,不應將農地產權與“市民身份”及其社保等相掛鉤,要允許并堅持農地處置自愿原則,保護并讓農村居民充分分享農村土地權益,為農村土地產權制度改革創造條件。
“農村人口”身份轉變會導致城市公用事業與公共服務成本的增加。其中,城市公用事業主要包括城市供水供氣供熱、垃圾焚燒、污水處理、園林綠化、公共交通等;城市公共服務主要指為發展教育、體育、文化等而提供的公共服務。城鎮化進程中轉變了身份的“農村人口”,將分享與原城市居民基本相同的公用事業與公共服務,使城市公共設施與公共服務的需求進一步增加。在推進“人口城鎮化”的過程中,城市一方面要加大集中供水供氣供熱、垃圾焚燒、污水處理、園林綠化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另一方面,還要加大對教育、體育及文化娛樂等方面的服務供給,尤其是要加大對教育的投入并實現教育的均等化。城鎮化進程中“農村人口”身份轉變,會涉及到為轉變了身份的“農村人口”提供市民化社會保障的問題。為轉變了身份的“農村人口”提供失業、醫療、養老等社會保障,會導致社保成本的大幅增加,從而形成較大的社保支付“缺口”。當然,較大的社保支付“缺口”不會快速形成,會隨著所轉變“農村人口”身份的進程及數量而呈逐年放大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