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南都社論以呼和浩特市發“一日游”放開限購通知后,再發表“更正聲明”為切入點,先擺出了呼市庫存積壓、成交量、住房消化周期的詳實數據,論證了呼市樓市報復性反彈幾無可能,然后從其他三、四線城市的供求狀況、投資價值論證了上述觀點,再從中央分類調控、央行的“窗口指導”、短期內難以取消限制等方面論證了社論觀點,文章有理有據,邏輯論證有力。
呼市率先打破沉默,成為全國首個正式發文放開限購的城市,或許暴露呼市土地財政困境。當下地方財政主要靠土地是不爭的事實,一旦樓市低迷,首當其沖的是地方財政大幅度減收,政府公共投入捉襟見肘,地方基礎設施建設受影響,城市提質改造止步不前,地方主政者就會著急,而救市刺激樓市,喚醒土地財政,是最有效快捷的辦法。
當下中央樓市調控政策總基調沒有變,樓市大政策和大環境沒有改變,房價下跌是總趨勢,不少地方房價出現“跳水”現象,拋售二手房的信息不時刺激著人們的敏感神經。有的開發商為了資金回籠,主動降價。同時,不動產登記條例出臺迫近,引發一些官員的焦慮,有的官員急拋房刺激價格下跌。
與此同時,中央繼續執行差別化房地產貸款政策,這或許是一個較為長期穩定的政策。因為,中央正致力于引導資金、技術向實體經濟流動,為實體經濟創造更有利的發展環境。上個月,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內蒙古考察時強調,要讓金融切實成為實體經濟的重要支撐。
大環境不變,樓市缺“天時”,買房人希望房價繼續下跌,樓市缺少“人和”,即使二、三線城市打破限購,使地方樓市出現短暫回暖現象,但改變不了小環境,也維持不了多久,泥鰍翻不起大浪,一者開發商要考慮投資風險,二者投資炒房的人同樣要考慮市場風險,所以,當下即使樓市松綁也不會和不可能再像之前那么火爆,更遑論報復性反彈。
不論地方財政有多緊張,救市有如吃興奮劑,雖可出現短暫“回陽”現象,但長期來看,有害無益,因此,應回到理性發展軌道上來,注重培育和發展實體經濟,讓金融為實體經濟撐腰,努力發展“中國創造”,而不是熱衷“中國炒作”,才是長久之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