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總理李克強6月25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促進產業轉移和重點產業布局調整的政策措施。會議指出,順應經濟發展規律,引導東部部分產業向中西部有序轉移,對于推動經濟向中高端水平躍升,具有重大意義。要突出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做好政府引導,讓調結構和穩增長、惠民生互為助力。
根據區域經濟發展梯度轉移理論,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客觀上存在梯度差異,高梯度地區通過不斷創新并不斷向外擴散求得發展,中、低梯度地區通過接受擴散或尋找機會跳躍發展并反梯度推移求得發展。對于我國目前的情況,正如總理所言,歐洲國家包括美國,都出現了失業率居高不下的問題,發展中國家更是如此。對中國而言,保障中西部地區的充分就業至關重要。過去30多年,從西部地區流向東部地區的農民工,為中國經濟作出了巨大貢獻。現在的問題是,隨著經濟發展,東部沿海地區勞動力成本日益上升,產業競爭力開始有所削弱。
因此,在國內外的宏觀經濟背景下,將東部沿海發達地區的部分產業轉移到相對欠發達的中西部地區,是對東西部地區乃至整個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利好舉措。從區域發展來看,將東部地區勞動、資源環境密集型產業向中西部地區轉移,能夠緩解東部過剩的人口壓力,減輕環境負擔,有助于東部產業結構的調整優化;而有序推進西部煤炭和現代煤化工、西南水電等基地建設,有助于強化資源型產業布局導向,加快中西部資源開發利用,增加當地就業崗位,促進人口就近城鎮化,加快中西部經濟發展。從國家整體角度看,經濟轉型升級離不開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將東部地區部分產業合理轉移到中西部地區,有助于縮小地區差距,激發經濟活力,配合城鎮化進程,促進社會協調、公平發展。
在具體運作層面,政府和市場應各司其職,相互配合。市場應突出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遵循市場規律,開放更多領域鼓勵私營部門擴大投資,吸引企業自主轉移。比如在基礎設施領域鼓勵民間資本進入,激發市場活力。政府“有形的手”則應起到引導作用,營造承接產業轉移的良好“硬環境”和“軟環境”。要加快改善中西部交通、信息、能源等基礎設施,強化財稅、金融等服務,做好人才開發和產業配套。另外,政府的引導作用還表現在環境保護領域,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地區,除熱電聯產外禁止新建燃煤發電等高耗能高污染項目。在產業轉移進程中,要切實保護環境,節約集約用地用水。
當前經濟改革已進入深水區,環保壓力也刻不容緩。正如李克強總理強調的那樣,要在確保環境不被污染的前提下,積極有序引導東部沿海地區產業轉移,引導1億人在中西部地區就近城鎮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