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2日下午,在豐縣汽車站北門,一位六十多歲賣雪糕的殘疾人遭城管群毆至奄奄一息”。近日,這樣一條配有照片的微博在網上熱傳,并引發了網民的口水戰,有人憤怒譴責,有人持懷疑態度。昨天,現代快報記者調查發現,微博上所傳照片并非在沖突現場拍攝,而是沖突發生后第二天在豐縣汽車站附近拍攝的。
吐槽不分對象,更不會放過城管。但城管卻更受吐槽“青睞”。譬如近日殘疾人以行為藝術的方式在第二現場“回放”城管打人“實況”。就讓豐縣城管遭致網絡群毆。誠然,事實已經大白于天下,但城管也別急著叫屈。為何罵城管能在社會上一呼百應?這個問題值得每個城管干部為之深思。
毫不夸張的說,從來沒有哪個職業能像城管一樣聲名狼藉。但俗話說:“腳上的泡都是自己走的。”城管“人見人怕、人見人罵”的職業形象,與其簡單的工作方法、粗暴的執法態度有著不可割裂的聯系。有道是:“群眾在你心里有多重,你就在群眾心里有多重。”正是某些憑借手中的公權,騎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的城管干部,讓城管這一職業淪為新聞的賣點、輿論的罵點和社會關注的焦點。
從某種程度上講,職業形象也是一種“無形資產”,而城管之名則是不折不扣的“有毒資產”。毫無疑問,這一罵名的副作用已經顯現,城管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壓力和挑戰。無論是城管和商販的對立,還是社會輿論的攻擊,都將成為城管的不可承受之重,都會化作執法道路上的“荊棘”,給城管干部帶來意想不到的困難和危機。
那么,站在風口浪尖的城管又該如何“救贖”?依筆者看,城管和商販并非天然對立,輿論譴責也并非又是公允。只要城管部門能正視矛盾、勇擔責任、轉變作風,就能突出重圍、贏得掌聲。首先,要勇敢地擔負起責任,在面對公關危機之時,不能先毀“臨時工”,后毀“志愿者”,把責任推得一干二凈,而應該嚴肅紀律,將作奸犯科者“就地正法”,示人以公平公正的形象。其次,要轉變工作作風,用微笑執法取代粗暴執法,用好言相勸取代拳打腳踢。
總而言之,只要能做到以理服人、以德管人、依法執法,城管就能重拾群眾和社會的信任,就能擺脫輿論弱勢群體的尷尬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