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2014年6月4日,北京市社會科學院第二十期公共管理青年學術沙龍活動在中國科學院地理所2209會議室順利舉行。北京市社會科學院市情調查研究中心劉小敏博士在論述新型城鎮化的潛力時表示,潛力就是指制定新型城鎮化政策重要依據,應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對比國外的經驗,當今中外城鎮化率的巨大差距是理論上的潛力,二是中國的客觀現實,即中國有體量巨大的農民工存在(2013年,據估計近1.66億的外出務工的農民),而形成這個現象的根本原因是戶籍問題。
2014年6月4日,北京市社會科學院第二十期公共管理青年學術沙龍活動在中國科學院地理所2209會議室順利舉行。本次會議由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北京社科院青年工作委員會、市情調查研究中心、北京世界城市研究基地共同舉辦。沙龍的主題是:新型城鎮化的試點思路與發展走向。來自中科院地理所、知識產權出版社及我院市情調查研究中心、北京世界城市研究基地等單位研究人員參加了本次沙龍活動。沙龍由市情調查研究中心副主任陸小成博士主持。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副研究員王開泳博士認為,推進新型城鎮化是十八大以來新一屆政府的一項戰略和重要任務,推進的目的是引導農民有序向城市轉移,提升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發展質量。新型城鎮化建設要做好試點工作,概括起來,重點解決人(農民市民化的成本分擔)、地(農村土地流轉)、錢(投融資體制改革)和載體(節約行政成本的設市模式)四個方面的試點。深入研究新型城鎮化迫切需要解決的這四個問題,目前還沒有較理想的解決方案,試點的目的是為了進一步推廣,通過一系列的研討可以達成許多試點的共識。新型城鎮化還要改革原來的行政管理體制,節約行政成本,思考更好的發展路徑,實現快速推進。
北京市社會科學院市情調查研究中心主任、北京世界城市研究基地秘書長唐鑫認為,城鎮化的內涵很廣泛,要集中圍繞某一個話題進行研討,應重點考察城鎮化與產業之間的關系。城鎮化的原本路徑是工業化,北京推進新型城鎮化不可能走這條路,也不能走自己過去的大拆大建、模式單一的路,而是要建設特色城鎮。所謂特色城鎮,重點應放在文化內涵上,否則又將導致“千城一面”。文化內涵包括人本主義的理念,即人的城鎮化;也包括突出資源稟賦,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建設公共文化。北京大多數城鎮都有特色文化資源,典型的如十渡鎮、潭柘寺鎮、古北口鎮、河北鎮、陽坊鎮等,如果他們大搞房地產開發,文化資源將受到破壞,就全市而言只能是“攤大餅”式的發展。城鎮化的關鍵在解決農民在當地就業的問題,這需要產業支撐,發展產業應該根據自己的資源形成特色。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副研究員王介勇博士認為,城鎮化不能簡單理解為人口城市化,其涉及到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多方面的因素。我國30多年的改革注重的主要是經濟層面,長期以來缺乏內生的動力。產城融合變成開發商賣房,這導致很多的問題。地方政府靠賣地,地方政府債務不斷攀高,強拆和征地導致群眾上訪等事件。新型城鎮化的發展需要重點解決地方政府的土地財政問題,還要解決好交通擁堵、睡城等問題。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馬海濤博士認為,農民工市民化的問題,應該是新型城鎮化最重要的部分。農民如何更好地融入城市,要做好試點工作,農民市民化的過程要進行明確,不然在推進中會遇到很多的問題。主要涉及四個方面,一是地域上的轉變,從農村走進城市實行由農民變成非農戶口。二是產業的轉變,從農業轉變到工業或服務業。三是服務的轉變,從享受低端的服務到享受城市更高階的服務轉變。四是生活意識的轉變。實現這四個方面的轉變才是真正的城鎮化。對農民市民化的過程要進行清晰定位和科學規劃,包括進程成本的分擔、發展路徑等,還要做好政府、企業和農民的協調工作。
北京市社會科學院市情調查研究中心李曉壯博士認為,第一,新型城鎮對不同群體意味著什么呢?對開發商意味新的一輪商機的到來;對地方政府意味“低進高出”更加順利成章;對研究者又增添一塊“沃土”;對于農民意味上樓失地。前三者都是既得利者,唯有農民是失利者。第二,怎樣理解新型城鎮化?主要應做好“新”的文章,將這個新做得實事求是,做得腳踏實地,做得因地制宜,否則就會像新農村建設一樣,導致“奢侈的農村,貧窮的農民”。需要對以往城鎮化運動好好總結,避免因征地拆遷沖突四起,建得鬼城遍地。第三,依靠新型城鎮化來填平城鄉鴻溝是治標不治本,著力破除城鄉二元經濟社會體制,才是解決城鄉二元結構的根本途徑,才是構建城鄉社會均衡發展的根本之道。第四,將城鎮化作為“擴大內需”的出發點是需要反思的。城鎮化是確鑿的社會發展問題,應該按照社會規律辦,而不是按照經濟規律辦,如果不轉變這個根深蒂固的舊觀念,經濟社會一瘸一拐嚴重失調的狀況不可能有所扭轉。
北京市社會科學院市情調查研究中心劉小敏博士認為,從人的角度來講主要有兩點,一是新型城鎮化的潛力,二是對應的重點。所謂的潛力,也就是指制定新型城鎮化政策重要依據,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對比國外的經驗,當今中外城鎮化率的巨大差距是理論上的潛力,二是中國的客觀現實,即中國有體量巨大的農民工存在(2013年,據估計近1.66億的外出務工的農民),而形成這個現象的根本原因是戶籍問題。因此,要實踐新型城鎮化有幾個關注的重點,一是,戶籍改革為重要突破口,讓有能力、有愿望的務工農民留城,二是,完成中國工業化,要繼續保持一定速度的工業發展,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中國城鎮化的高速發展的一個重要背景是中國的工業化。三,考慮區域性的問題,要分清楚城鎮化的人從哪兒來,往哪兒去的問題?各地區才能制定適宜的城鎮化戰略。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朱建華博士認為,新型城鎮化要重點解決人口城鎮化、投融資、農地流轉、行政管理創新等四個方面的問題。特別是行政管理創新方面,要研究行政區劃對城鎮化的影響,城鎮化戰略落地要靠行政區劃來推動。行政區劃改革帶動城鎮化。中國很多的鄉鎮人口達到十萬甚至幾十萬,傳統的鄉鎮的管理能力有限,要研究中國的縣轄市問題,加強行政區劃設置和創新;增加縣級市、地級市和直轄市數量,使得我國的城市等級規模體系結構和城市空間布局結構得到進一步優化,探索推進地級和縣級民族自治市的改革;加強大部制改革,壓縮編制,增加城市管理人員,搞好城市管理,促進資源整合,推進新型城鎮化發展。
北京市社會科學院市情調查研究中心副主任陸小成認為,第一,要深度挖掘新型城鎮化的內涵,城鎮化不是消滅農村。一是部分農村如郊區或城鄉結合部成為新的真正意義上的城市,二是農村地區的居民集聚區能提供城市化的服務,讓農民享受現代的城市功能和城市文明生活。第二,低碳城鎮化是新型城鎮化中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傳統城鎮空間快速擴張造成土地嚴重浪費;資源高消耗引發了巨大的生態環境壓力;城鎮發展面臨的生態壓力,過于密集的寫字樓擠占城市綠地空間;城鎮各種環境污染問題突出,霧霾天氣頻現嚴重危害城市人呼吸空間。新型城鎮化區別傳統道路,應以資源集約、環境友好、生態宜居、低碳發展為基本特征。第三,低碳城鎮化必須加強綠色低碳的城市規劃,重視城市綠地建設,擴大綠地覆蓋率。如北京核心區如果沒有CBD、金融街等大面積的密集寫字樓,核心區的人口擁擠、交通擁堵、環境污染、房價高企等問題就不會如此嚴重。如果將國貿CBD、西城金融街,特別是10號線周邊高層寫字樓都變成大面積的綠地和首都公園,那么首都北京絕對會是生態宜居的綠色低碳城市。當然在部門利益的驅使下,這些只能是幻想。此外,低碳城鎮化要加強低碳技術、低碳產業、低碳能源、低碳交通、低碳生活等多個層面的創新發展。
本次學術研討會結束后,由中國科學院王開泳副研究員帶領沙龍全體參會人員參觀了中科院地理所辦公大樓、圖書館、古籍方志館等,考察了地理所建所以來取得的偉大成就,特別是近十位院士的享譽國內外的豐碩科研成果。大家對本次沙龍活動感受頗多,受益頗深,領悟到學術大師的風采和優良的治學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