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幼云:中國國際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經濟社會理事會理事、中國就業促進會執行副會長、
世界經濟論壇全球就業議程理事會理事
廖曉義:北京地球村環境文化中心創辦人兼主任
李津逵:綜合開發研究院(中國·深圳)主任研究員、深圳城市化研究會副會長、
中國國際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戰略咨詢委員會副主任
潘 蕓:深圳大浪街道辦副書記
張幼云:通知的時間很短,去年去了大浪以后,確實很受教育。他們的重點不僅是對40 萬青工進行市民化教育,而且是社會管理的創新,以人為本的發展。讓青工融入社會,讓他們充滿自信的、從容的、有尊嚴的生活。我們現在提倡體面勞動、體面工作和體面生活,核心是人的尊嚴。這點很重要。
聯系前面樊綱院長的發言,我覺得“第三個8 小時”跟第一個工作的8 小時是密不可分的。現在討論的是農村轉移的青年人,他們能不能市民化,關鍵在于安居樂業,就是要保證長期的就業穩定性。要在轉變經濟增長模式和調整產業結構的背景下取得這一點,不僅讓“第三個8 小時”過得好,首先第一個8 小時的工作必須穩定。“第三個8 小時”的概念非常精彩,為了讓他們能夠長期地留下來,在這里得到發展,政府如何營造一個空間,動員企業家和工會,用三方機制營造一個更有利于社會經濟發展的氛圍,還要思考和充實更多的東西。
廖曉義:非常慚愧沒有去過大浪。只能到了現場調研才能發言。我們從1996 年開始推動綠色社區,在城市社區做了12 年以后,2008 年才轉向鄉村。一般做社區工作的都是老年人,年輕人能把社區當做一個家,給我帶來很大震動,是特別寶貴的經驗。我有幾個問題想和大家交流。第一個是關于社會組織。我特別想知道這么龐大的人群,社區的黨組織、社區的行政組織、社區的自組織,以及社會的社工組織,互相之間是什么樣的關系。第二個問題,它們如何區分各自的責任,社會公共事務是給哪些組織做的,還有哪些私事是我們自己解決的。第三個問題,錢從哪里來,資金是怎么支持這些組織開展活動的。第四,這樣一個城市社區跟周邊的鄉村社區有沒有聯系。第五,文化教育內容大致分哪幾個方面?
李津逵:第四個問題不用回答,在大浪的前后左右都沒有農村了。第三個問題也不用回答,他們非常困難,不是一級財政,他們從公務員的日常辦公經費中擠出兩千萬,就是要做青工的“第三個8 小時”。大浪本來是作為工業區規劃的,到人太多不得不成立一個辦事處的時候,也沒有行政中心、體育中心、文化中心、商業中心。
潘蕓:我希望可以請廖老師到大浪去,這五個問題可以在大浪進行深度的交流。首先我非常誠惶誠恐,在今天這個場合跟大家分享大浪的案例。在整個社區,本地人口只有不到5%,這么多的青工在大浪是社會發展的主力軍,大浪就是他們建設的成果。目前幾十萬的青工住在五千多棟民房里,如果這些青工離開了,大浪就不可能有現在的繁榮,也就不能稱之為大浪了。所以留住他們在這里安居樂業,確實是街道黨工委的重要課題。工作的頭幾年是很艱難的,比如經費問題。我們自己把有限的財力投入進去,建起了很多公共空間。有很多活動都是培養他們自己去開展,這就不需要資金投入了。比如輪滑,是志同道合者組成的社團,我們只是提供一些老師,更多的是培育他們的自組織。
還有一方面是依靠社會力量。尤其是從2012 年開始,李津逵老師關注我們以后,聚合很多社會力量,我們成立了大浪公益聯盟,許多社會公益組織、愛心人士和專家們都過來義務幫助我們。各位專家老師現在知道有一個地方叫大浪,有40 多萬的青工需要大家的關愛,希望大家到大浪來幫助我們。謝謝!
李津逵:大家注意到沒有,潘蕓同志聽到廖曉義老師提問之后,她首先說的是什么?歡迎您到大浪來。這就像很多地方政府看到世界500 強,眼睛就一亮一樣。今天優秀的地方長官是看到優秀的社會組織、公益慈善機構,眼前就一亮。
張幼云:前兩天,深圳有一個企業使我想到大浪的問題。職工發現在企業交的社保和工資完全不對應,沒有得到保障。我想不僅要保證第三個8 小時,第一個8 小時就很重要,要讓企業真正的履行社會責任,工會要起到應有的作用。同時,在工人這個層面,要有自我保護能力及對權利和責任的意識,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就業的穩定性。企業愛護工人,員工愛護企業。就業是民生之本,是全社會的責任。所以第三個8 小時跟第一個8 小時密不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