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世界環境日前夕,環保部公報稱去年全國平均霧霾日數為35.9天,為1961年以來最多。廣州市則首次公布污染嚴重企業“黑名單”,19家企業上“黑榜”。相對于各種公報數據呈現的環境質量狀況,公眾的眼睛所見、嗅覺所聞等也已感受到了空氣污染的不堪,期盼治理措施更加有力,遏制空氣狀況惡化的步伐。
相比于京津冀地區連番遭遇霾籠罩,珠三角城市雖未達到如此嚴重程度,但如專家所言“基本靠風吹”、一旦風力過小或風向不利則灰霾就會驅之不去。今年1月7日廣州出現空氣重污染,被迫首次啟動空氣重污染二級應急響應,證明空氣重污染乃至嚴重污染離我們并不遙遠。而且,珠三角PM2.5年均濃度高出國標34%,呈復合型污染特征,其中近7成來自二次污染,環保部門坦承“治理難度非常大”,就是一道現實的考題。
一場幾乎涵蓋全國范圍的“治霾大戰”正在推進,作為重要戰場之一的廣東已拉開大氣治理攻堅戰。今明兩年省政府下撥7億資金用于“黃標車”淘汰及小鍋爐整治,超常規“圍剿”黃標車,PM2.5等監測數據實時發布,實施最嚴污染物排放監管,簽訂大氣污染防治目標責任書,實行考核“一票否決”等,一系列“組合拳”可謂招招指向要害,關鍵在于“拳頭”如何打出力度,打到實處,尤其要真正與官員政績密切掛鉤,以一言九鼎促目標達成。
廣州空氣污染治理無疑是廣東的重中之重,且具有標志性和示范性意義。據報道,目前廣州空氣污染源中,汽車尾氣排放占38%、工業排放占32%、馬路和工業揚塵約占18%,余為餐飲油煙污染。這注定治理需多管齊下,使出實招狠招。廣州市決策層表示治理空氣污染只有一個“干”字,“干”要的是敢干加實干,尤其是敢于碰硬,對污染企業處罰不可只打“蒼蠅”而避開“老虎”。
譬如,廣州設立環境違法企業“黑名單”制度,除正常處罰、曝光之外,再加環境信用等級直接為“紅牌”、建議取消納入政府采購名錄、建議銀行審慎授信和不予新增貸款等11項措施管制,理論上不失為提升懲戒力度之舉,但實際威懾力仍待檢驗。首次曝光的“黑名單”大多是“陌生”面孔,不乏小食店,而屢受處罰且在省環保廳同日公布的2013年重點污染源環保信用評級吃“黃牌”的廣石化卻不入圍。據稱納入“黑名單”需同時滿足主觀故意和污染較嚴重兩個條件,廣石化例外很大部分原因是設備比較老而不存在違法排污的故意。如此之說恐怕仍欠說服力。
世界各國環境治理的經驗教訓表明,環境嚴重污染都是漸進式,防患于未然是上策,待積重難返勢必需耗費更大的治理成本與時間。包括廣州在內的珠三角空氣污染治理之戰,已處非發力不可之境。從政府到公眾對空氣污染治理的急迫性認識及期待已高度一致,這是攻堅克難的重要基礎。亟需的只是各級政府真抓實干,把政令、制度變為切實行動,讓碧水藍天不成為人民的奢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