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鎮化意味著什么?對廣大農民來說,可以讓他們與城里人享有同樣的公共服務,還有顯著增加的可支配收入;對一座城市而言,可以拓展城市建設空間、優化產業結構、增添改革發展動力、實現健康可持續發展。新型城鎮化的“新”就是要由過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規模擴大、空間擴張,改變為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公共服務等內涵為中心,真正使我們的城鎮成為具有較高品質的適宜人居之所。圍繞人的城鎮化這一核心,我們必須實現產業結構、就業方式、人居環境、社會保障等一系列由“鄉”到“城”的轉變。
前不久結束的“五一”小長假,外出游玩的濟南市民大多選擇了近郊游。當你來到南部山區會發現,著名的門牙風景區正經歷不小的變化:以往風格參差不齊、建筑新舊不一、管理良莠不齊的農家樂早已不見了蹤影,取而代之的將是統一規劃、統一建設、水平顯著提升的旅游服務場所。
門牙景區提升工程是濟南小城鎮建設向前推動的例證之一,這也是在這8177平方公里土地上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的一個局部或縮影。從搜索引擎上輸入新型城鎮化,你能從躍入眼簾的詞條數量感受這項重大舉措的熱度。
近幾年,濟南將新型城鎮化建設作為統籌城鄉發展、促進轉型升級和建設美麗泉城的重要引擎,激發城鎮發展的內生動力。2013年我市城鎮化率達66%,高于全國、全省12個百分點以上,新型城鎮化站在了更高的起點上。在濟南,中心城區面積已達355平方公里,“一城三區”建設步伐加快,發展空間得到進一步拓展;城區人均道路、綠地面積逐年增加,“四供兩排”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城鎮綜合承載能力進一步增強;就業和生產要素逐漸向城鎮聚集,新型工業化、信息化、農業現代化進程加快,服務業占比達到55%,形成以服務經濟為主的產業結構。在濟南,章丘、平陰縣域城鎮化試點積極推進,濟陽、商河城鎮化穩步發展,城鄉一體發展趨勢增強,公共服務體系逐步健全,居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
當前,濟南新型城鎮化建設正處于提質加速、以城帶鄉、城鄉融合的重要時期。能在這場長跑中領先一個“身位”固然可喜,但也要看到實現新型城鎮化目標并非一日之功,還需要堅持不懈的引導、大量行之有效的舉措和持之以恒的努力。
城鎮化不是磚頭瓦塊的堆砌,解決好人的問題是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關鍵。
解決好人的問題,關鍵是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和城中村居民市民化。
與全市5000多個工地如火如荼建設的紅火場面對應的是,濟南如今還有近百萬進城務工人員沒能在城鎮落戶,其中相當一部分還沒有統計為常住人口,無法享受與城鎮戶籍人口平等的薪酬福利和公共服務。有些城中村居民雖然已納入城鎮化統計,但居住條件、配套設施、社會保障水平與新型城鎮化要求仍有較大差距,存在“半城鎮化”和“不完全城鎮化”現象。城鎮化并非戶口本上簡單地把農業戶口變成非農戶口,而是要讓村民真正享受到城里人的待遇,不斷提高城鎮人口素質和居民生活質量。
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首先要降低戶籍門檻。濟南中心城建成區人口不到400萬,屬于“適度控制”發展的城市。今年3月舉行的濟南市城鎮化工作會議上,市委副書記、市長楊魯豫明確表示:“積極穩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推進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鎮。”接下來的幾年,濟南將積極穩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完善市區落戶政策,建立“積分入戶”等階梯式落戶通道,科學確定各類人才落戶條件,為長期在城市居住生活、參加社會保險一定年限的外來人員落戶提供“階梯通道”。
降低戶籍門檻只是解決了讓人進城的問題,但“進城”并不意味著可以迅速成為市民。濟南市現有150多萬名農民工,活躍在各行各業,讓農民工更好更快融入城市是各級黨委政府的分內之責。為讓外來務工人員融入濟南少走彎路,濟南于去年11月20日設立了農民工服務中心。開門僅20天,綜合服務中心一樓服務大廳就接聽電話1000多個,現場接待前來咨詢辦事的群眾700多人,二樓職業介紹大廳有400多家用人單位進場招聘,提供就業崗位7480多個,貼心的服務贏得了外來務工人員的贊許。
解決好人的問題,不僅包括進城的農民,還包括生活在城區棚戶區和城中村的市民。改造城中村,既有利于解決城市內部的二元結構問題,也有助于城市“夾心層”改善基本生活條件。“決不能一邊高樓林立,一邊棚戶連片。”2007年以來,濟南啟動棚戶區安置房6.8萬套800萬平方米、城中村安置房16萬套1900萬平方米,已有近10萬戶居民搬進了新家。目前,我市未改造的城中村還有300多個、50多萬人,面積超過11萬畝。市委、市政府已經敲定,今后4年內先期啟動226個城中村改造,其中2014年啟動改造、續建92個。
圍繞人的問題,在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中還有很多可做的文章。這些文章不可一蹴而就,更不可聽之任之,必須有極大的耐心,耗費不菲的筆墨。
產城融合,新型城鎮化建設才能有更持久的動力。沒有新興產業的發展,沒有產業結構的優化,城鎮化的根基是脆弱的。
產業發展和結構優化是新型城鎮化的支撐。
國內外成功經驗表明,在推進城鎮化時必須重視產業的關聯聚集、轉型升級和協調發展。對濟南來說,必須充分發揮城鎮化集聚資源、創造需求、提高效益的作用,將城鎮化發展與調整產業結構、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服務業和現代農業有機結合起來,實現產城融合發展。
說起調整產業結構,裕興化工總廠的搬遷是一件讓所有濟南人高興的事情。2012年年底老廠區的拆遷為濱河新區贏得了更多的發展空間。而如今在章丘市的老城區,也在進行著一場類似的拆遷:明水大化集團“北四廠”進行拆遷、退城進園,企業實現轉型升級發展的同時,能夠有效改善章丘市生態環境,特別是為繡江河綜合整治帶來新的動力。商河縣是遠近聞名的生態縣,越來越多的現代農業項目看好了這里的區位優勢和地理環境。具有全球私募股權背景的現代牧業項目在商河縣沙河鄉正在緊張建設,項目總投資1.4億美元,建設2個萬頭規模奶牛養殖場、日產300噸液態奶加工生產線。這些項目的存在將為當地城鎮化的推進提供直接或間接的動力。
園區的發展向來是城鎮化建設的重要引擎。4月10日,濟南迎來了一位重要客人——— 新加坡榮譽資政吳作棟。吳資政此行主要是促進新加坡與濟南的交流合作,推動中新濟南智慧城項目建設。如果說智慧城項目更側重城市開發的話,那么正在積極推進的中新濟南國際科技城項目更側重新興產業的發展。前不久,濟南代表團專程赴新加坡與有關投資方進行了深入交流,項目建設近期將會有更大的突破和進展。濟南綜合保稅區自去年年底正式封關驗收后,園區內項目建設突飛猛進。晶正電子科技項目一期投資1.5億元的7座廠房及研發建筑已經封頂,這里將生產直徑3英寸納米級厚度鈮酸鋰單晶薄膜產品;OGS觸控屏項目單班80人的生產線滿負荷運轉,30多人的科研團隊正在臺灣學習最先進的封裝測試技術……
城鄉居民享受均衡化的基本公共服務,這既是新型城鎮化發展的需要,也是基本的民生保障。就業是民生之本,這就要求濟南建立健全城鄉一體的人力資源市場和就業培訓、崗位開發、勞務輸出工作機制,提高職業技能。社保是民生之基,只有完善城鄉居民社會保障體系,強化城鄉醫療衛生服務,抓緊落實城鄉基本醫療保險并軌制度,推進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加強城鄉社會養老服務設施建設,穩步推進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才能確保使農業轉移人口和城鎮居民共建共享城市現代文明。
城鎮化不是去鄉村化。如果農村文化消失了,那么城鎮化將是單調的。讓大家記得住鄉愁、留得住鄉情是遺福子孫后代的事情。
全國政協委員、著名作家、民俗專家馮驥才說過,古村落和村落是中華民族文化多樣性的體現,需要得到保護,推進城鎮化建設絕不能以瓦解農村文明、犧牲文化遺產為代價。
在濟南這座歷史文化古城,從傳說中的舜耕歷山蜿蜒至今,在每個歷史時期都有影響深遠的歷史事件和彪炳史冊的歷史人物,歷史遺存難以計數,具有深厚的歷史底蘊。龍山文化、大舜文化、齊魯文化、名士文化、泉文化對于城市品格的塑造影響深遠。泉水是濟南另一張享譽中外的鉆石名片,“家家泉水,戶戶垂楊”,“山、泉、湖、河、城”相映生輝。這樣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獨特的自然文化遺產是世界上其他城市無可比擬的,也是我們這座城市的驕傲和底氣。
新型城鎮化是這座歷史文化古城“鳳凰涅槃”的必經之路。只有本著對歷史負責、對城市發展負責的態度,處理好城鎮化過程中開發建設和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的關系,切實做到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城鎮化才不會斷了根、丟了魂。5月3日,市委書記王敏到章丘調研,察看了普集鎮楊官村古建筑群,強調要做好古建筑的保護工作,將歷史傳承下去。
像楊官村這樣的古建筑群還有許多,比如朱家峪、平陰的書院村等等。在濟南,對歷史文化資源的保護和利用并不是一個新課題。各級各方面的做法可以概括為“整合資源、激活存量、創造價值”。對曲水亭街、芙蓉街、百花洲等歷史文化街區進行系統評估,采取保護修繕、維修改善和更新替換等方式進行分類整治,保護好古色古香的古城風貌。鼓勵民俗經濟、文化展覽、旅游服務、創意產業等融合發展,實現古城區和商埠區的全面復興,延續城市歷史文脈,提升城市功能形象。對章丘朱家峪村等名鎮名村,當地在加強保護中挖掘經濟潛力,通過招商引資恢復歷史人文景觀,開發旅游資源。這些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的舊村整合改造工作必須充分尊重農民意愿,因村制宜、因勢利導、宜樓則樓、聚散結合。一些特色村莊的傳統風貌有幸被保留下來,人們盡可能在原有村莊形態上改善生活條件。
一座城市的人能夠記得住鄉愁、留得住鄉情,這才是一座城市包容、傳承的體現,也是新型城鎮化的應有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