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在寧夏、陜西等西部省區采訪了解到,為緩解干旱缺水、大水漫灌與農業生產用水難以保證的矛盾,近年來西部一些省區在保障農業增產和農民增收的基礎上,大力發展高效節水灌溉。但受土地流轉面積不足、經濟效益不高、灌區農民節水理念滯后等因素影響,節水技術在部分省區出現了“叫好難叫座”現象。
高效節水灌溉推廣潛力難挖掘
近年來,水資源短缺的西部省區積極探索發展高效節水灌溉來提升農業灌溉能力。據寧夏水利廳農水處副處長高宏介紹,截至2013年底,寧夏已發展高效節水灌溉面積165萬畝,另外,中部干旱帶發展高效節水補灌115萬畝。
陜西省高效節水灌溉面積從“十一五”的250多萬畝增加到現在的451萬畝。陜西省眉縣首善鎮第五村村 主 任 楊 寶 成 告 訴 記 者 : “ 全 村5000畝耕地中,3500畝獼猴桃全部安上了微噴灌噴頭和滴管,水量比原來節約30%,而且獼猴桃長勢旺盛,不會因為缺水減產;同時1500畝糧田也通上了管灌輸水管,保證及時澆地,產量能從每畝700多斤提高到1000多斤。”
然而,要繼續挖掘高效節水灌溉技術的推廣潛力難度很大。陜西省水利廳農水處副處長趙軍校說,陜西目前耕地4930萬畝,2/3以上是旱地,有效灌溉面積、節水灌溉工程面積分別為1916萬畝和1322萬畝,低壓管灌、噴灌、微灌及其他節水技術所占面積僅451萬畝。雖然干旱缺水一直是制約農業發展的主要瓶頸,但高效節水灌溉的推廣仍較為緩慢。
記者在寧夏采訪發現,大部分農民對節水灌溉的接受度也不高。平羅縣、同心縣等一些村民告訴記者,不太相信節水灌溉的效益。記者看到,一些地區人為破壞微灌工程基礎設施的現象較為嚴重。
新技術推廣面臨多個“不愿意”
雖然西部省區的多數干部和農民都承認高效節水灌溉是一項好的農業技術,但推廣起來卻面臨“灌區群眾不愿意”“種糧食作物不愿意”“一家一戶推廣不愿意”等多個難題。
地處旱區的群眾愿意接受高效節水灌溉技術,但灌區的群眾不愿意。同心縣水務局規劃計劃室主任于昌福說:“目前高效節水灌溉示范區面積約23萬畝,基本是在一直以來灌溉困難的旱作區推行。鋪設高效節水灌溉管道后,遠距離調水,在節水前提下讓當地群眾能夠種植枸杞、圓棗等作物實現增收,所以容易推廣。”
由于用水指標限制,目前在旱區推廣此項技術的空間已經飽和,而要在灌區推廣,一個重要的制約因素是群眾的用水觀念尚未轉變。記者采訪發現,在旱作區灌溉水源相對充足、方便的區域,農民普遍排斥這種高效節水的灌溉模式,認為上管道麻煩,投入也大,而且沒必要節水。于昌福告訴記者,到目前為止,同心縣灌區還沒有發展高效節水灌溉,計劃是從今年開始嘗試,推廣難度很大。
高效節水用于種植經濟作物村民愿意,但種植糧食作物則不愿意。“目前高效節水灌溉基本用于種植經濟 作 物 , 因 為 經 濟 作 物 整 體 收 益高。”趙軍校說。
“要向種糧食的村民推廣高效節水灌溉技術,前提是其產出要高于大田灌溉的產出。”于昌福說,種植一畝地玉米,高效節水管道投入要260元,每年只能省水費25元,總體效益低于大田灌溉,農民積極性很低。
村民對土地大面積流轉后推廣高效節水表示愿意,一家一戶推廣使用則不愿意。由于采用高效節水灌溉需要對土地進行集約化管理以實現其高效益,土地流轉后,由公司統一經營種植,農戶可以就地打工增收。而“一家一戶單獨使用高效節水灌溉技術投資大,而且作物種植結構不同,灌水也不好協調。”眉縣水利局紀委書記閆乃舒說。目前西部絕大多數農田屬傳統種植零散經營,土地集中度不夠,直接制約了高效節水灌溉效果的發揮。
仍需完善運行機制促大力推廣
為進一步推廣高效節水灌溉,部分基層干部群眾建議,應以推進土地集約化經營為前提,加強技術服務體系建設,逐步探索其合理的運行機制。
在加大推廣高效節水灌溉技術之前,應盡快培育種植大戶和農民合作組織,推進連片承包和集約經營,加快土地集約化管理進程。高宏、趙軍校建議,可嘗試讓農民不僅僅是打工,而是成為“股東”,參與年底農產品銷售分紅,實現農民利益的最大化。
為協調土地流轉與高效節水農業步伐不一致的難題,應以政府推動為主,嘗試在高效節水的配套設施建設上提前做準備。于昌福說,比如對于發展前景較好,但尚未推廣高效節水技術的特色農業地區,可先鋪設滴灌管道,未來這些地區有意向發展節水農業后,再統一裝配地面管道。同時,政府可制定具體補貼政策,激發農民、本地企業對高效節水技術推廣的積極性。
盡快解決高效節水灌溉發展中的管理和技術等問題。閆乃舒等建議,依托科研院所、大中專學校和覆蓋本省區的基層水利服務體系,建立高效節水灌溉技術服務體系。加強對高效節水灌溉項目區的技術指導和服務,定期進行培訓,完善高效節水灌溉推廣的后期運行管理維護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