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流域因水污染導致出現“癌癥村”,對于媒體的這一報道,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原副主任楊功煥今日表示,經過該中心近8年在淮河流域的調查可以確定,淮河污染最嚴重、持續時間最長地區——洪河、沙潁河、渦河以及奎河等支流地區,恰恰是消化道腫瘤死亡上升幅度最高的地區,其上升幅度是全國腫瘤死亡平均上升幅度的3到10倍。
民間環保組織自然之友今日在京舉行2014環境綠皮書發布會,楊功煥在會上透露,2004年以來,媒體多次報道淮河沿岸出現“腫瘤村”。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自2005年以來,在淮河流域進行了大量研究,探索淮河流域腫瘤與水環境污染關系,這個研究歷經8年,初步摸清了淮河流域水污染與消化道腫瘤的關系。
據楊功煥介紹,2005年,中國疾病控制中心選擇了14個縣進行了3年死因回顧調查,獲得2004到2006年人群死因數據。她表示,對淮河流域地區消化道腫瘤死亡變化分析研究顯示,比對淮河流域地區人群30年死亡模式的變化趨勢時,顯示污染最嚴重、持續時間最長地區——洪河、沙潁河、渦河以及奎河等支流地區,恰恰是消化道腫瘤死亡上升幅度最高的地區;空間分析結果顯示,嚴重污染地區和新出現的幾種消化道腫瘤高發區高度一致。
“雖然淮河流域水環境污染在2005年后基本得到控制,但局部地區依然存在較為嚴重的水環境污染問題,淮河流域部分地區人群依然面臨較高的腫瘤發病與死亡危險。”楊功煥認為,考慮到環境污染健康效應滯后的特點,可以預計,在未來的10年里,淮河流域尤其是氨氮/非離子氨、生化需氧量和化學需氧量等水質指標出現高污染頻率的中西部平原、中東部平原和北部南四湖流域地區,依然面臨嚴峻的腫瘤防控形勢。
楊功煥透露,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向國家有關部門提交了淮河流域地區消化道腫瘤死亡變化分析研究報告后,得到國家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目前,國家已經加大了對淮河流域腫瘤高發地區的水污染和疾病預防控制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