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京津冀一體化發展戰略,特別是北京要建“副中心”的傳聞,引起了輿論廣泛關注。有關地方的模糊表態,一些城市開發商的借機炒作,不僅讓公眾莫衷一是,更讓問題的實質發生了轉移。
如何看待京津冀一體化?京津冀一體化具體如何推進?就此話題,中國青年報記者近日專訪了國家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研究員馮奎。
為什么說京津冀一體化發展是頭等大事
中國青年報:強調京津冀一體化發展有什么樣的戰略意義?
馮奎:京津冀一體化發展,無論從區域角度還是從推進城鎮化角度,都可以稱得上是頭等大事。一方面,北美建立了自由貿易區,歐洲也通過各種城市群的組合煥發出新活力。目前,中國正在把北京建設成世界城市。要擴大北京在東北亞這一區域的影響力,必須強調京津冀一體化發展。
另一方面,京津冀一體化在新型城鎮化方面具有帶頭作用。如今,每個省有省會經濟區,全國有幾十個城市群,它們在城鎮化發展中面臨著極為相似的人口、資源、環境等問題,都希望京津冀一體化發展能提供成功模式。所以,京津冀一體化發展的意義絕不是單純解決北京的城市病,也是在為其他城市、區域的發展進行重要的制度性探索。
中國青年報:習近平總書記在談到京津冀一體化發展時提出,要打破一畝三分地的思維定式。怎么理解這種思維定式?如何才能打破它?
馮奎:這種思維定式的基礎在于京津冀地區是不同的行政區域,每個地方希望本地利益最大化。但實際上,一個地方出現的問題,只依靠本地可能無法解決。比如北京目前人口過度集中,環境問題嚴重,根源之一是周邊城市不發達,許多人寧愿當北漂也要留在北京。
打破一畝三分地思維,最重要的是走出一個新的發展道路,問題大家來解決,收益也一起分享。如果大家都看到協同發展的收益,而這個收益又有很好的分配機制,問題就會慢慢得到解決。
中國青年報:京津冀兩市一省區域范圍很大,其中有兩個直轄市。對于這一區域的發展規劃與利益分配,是不是需要更高層次的協調機構?
馮奎:京津冀一體化的戰略意義大、任務重,有可能會有相應的高層次協調機構。但是,不能過于依賴協調機構,因為這會抑制其他非政府合作主體的形成,特別是抑制內生合作機制的形成。從長遠來看,還是要建立不同層次的協調機制,發揮好合作主體的作用。
中國青年報:對于京津冀一體化發展戰略,目前有哪些共識,哪些分歧?
馮奎:大家都在期待首都經濟圈一體化發展的相關規劃,這個規劃重點是要把京津冀作為一個整體,在區域定位、空間、資源要素上進行一體化設計,提出實施的路線圖。目前,地方上已經有一些思考和實踐,比如河北省近日出臺了《關于推進新型城鎮化的意見》,北京市也正在整理產業疏解的相關政策文件??梢哉f,對于走京津冀一體化發展這條路,各方已經有了比較明顯的共識。
至于分歧,關鍵在于如何取得三地利益之間的平衡,比如港口和機場的選址、產業的布局等,這些都需要一段時間的論證。只有解決了關鍵的分歧,才能真正實現1+1+1>3的效果。
京津冀一體化戰略要強調多中心布局,不能只發展“環首都”地區
中國青年報:有人擔心,所謂京津冀一體化實際上就是北京將一些勞動密集型和高污染、高能耗的產業轉移到周邊地區。對此,您怎么看?
馮奎:這是一種曲解。高污染高耗能產業不是想轉就轉的,也不是想接就接的。不可能在一體化的規劃設計中,把病根子從一個地方轉移到另一個地方,這樣不但沒解決問題,反而會造成新的問題。而且,企業選址是企業自主權的一個主要方面,政府只能發布產業導向目錄,來調控新建企業的選址,而對于現有企業,不能簡單地下一個行政命令讓它搬遷。
當然,政府在這一過程中也可以有所作為。比如,河北省的一些城市可以通過提升基礎設施水平、改善交通物流條件、提升當地勞動力素質、制定稅收優惠政策等措施,吸引企業進駐。對北京、天津來說,要發布產業發展的中遠期導向目錄,同時不斷提高一般產業的生存成本和競爭壓力,擠壓出一般性制造業,只把這些制造業的研發中心、營銷中心留下就可以了。
中國青年報:很多人覺得,在一體化過程中,例如北京的教育、醫療、文化等資源很難分出去。
馮奎:這的確會面臨很多摩擦。從承接地來說,所需要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在短時間內還沒有完全成熟,需要一定的時間和過程;從轉出地來說,一些事業機構的功能是首都功能的配套功能,與核心功能連接非常緊密,轉移起來很難。一些行政事業單位特別是教育、醫療等機構,選址要考慮到集聚效應、所服務的人口數量、公共服務均等化等因素。強行搬遷,往往會留下許多問題。所以,一些機構和功能不可能在規定時間內疏導到一個指定的城市,這牽扯到多方條件匹配的問題。存量需要逐步消化和引導,增量可以先考慮,比如在新建醫院時,選址上要嚴格限制在北京城區落地,鼓勵它到河北去。
中國青年報:大家擔心,京津冀一體化會不會就是把河北發展成北京的六環、七環,繼續“攤大餅”?
馮奎:這種擔心有根據。以前北京“攤大餅”,從里往外攤。河北“里應外合”,推出環首都經濟圈,造成了許多問題。這就提示我們,京津冀一體化發展戰略一定要強調多中心的布局,不能再繼續“攤大餅”。要綜合考慮石家莊、唐山、保定、廊坊、承德、張家口等城市的發展,不能只發展“環首都”地區。
另外,要高度重視產、城、人的融合。如果選擇與北京地理上有連接的區域,再規劃上千平方公里的土地,建設幾十個園區去承接疏解的產業和事業機構,就可能再發展一個特大型城市。這樣會導致特大型城市病在重心上的平移,而不是解決。這樣的教訓有很多,有些地方是規劃了很大面積的新城,做了很多投資和建設,結果吸引不了人過去,變成空城。
中國青年報:京津冀一體化戰略具體應該如何推進?
馮奎:推進這一戰略的前提條件是首都經濟圈規劃要盡快出臺,給市場明確的信息。這次保定房價先行,炒作先行,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有效信息太少。此外,交通基礎設施和環境治理應該優先考慮,還有就是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國際上,一體化發展是一個持續不斷的過程。一般來說,先開始的合作偏“硬”,即強調基礎設施、項目工程等方面的一體化。然后越來越“軟”,就是機制、文化等方面的一體化。目前來看,京津冀一體化在未來5年之內會在交通、基礎設施上明顯進展。再有10至15年,隨著內部機制生成、內生活力增強,京津冀一體化將進入良性互動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