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日下午,受漢江水質氨氮超標影響的武漢3家自來水廠全面恢復供水。至此,武漢“水危機”在曝光24小時后暫告段落。
這次“水危機”中,武漢市政府通過政務微博等方式,及時公布信息。但截至25日,官方尚未公布污染源。公眾追問:污染源在哪?監管何在?“水安全”誰來管?
一問:污染源頭在哪里?
23日晚,武漢市政府應急辦官方發布一條微博引起社會關注。微博稱:“漢江武漢段水質出現氨氮超標。受此影響,漢江武漢段2個自來水廠停產。受污染的自來水未進入管網,請大家放心用水。”
當晚,全市260平方公里面積,30多萬人口以及數百家食品加工企業用水受影響。24日早晨,漢陽國棉水廠也停產。
經武漢市政府權威部門檢測,漢江武漢段水質氨氮值為1.59mg/L,超過1mg/L的國家標準。
一度停產的余氏墩水廠是東西湖區最大的供水廠,日供水量在15萬噸以上。24日上午,記者來到停產的余氏墩水廠,取水泵房大門緊閉,非常安靜,4臺抽水泵已全部關停。房內一臺監控電腦顯示,該廠內所有送水泵也已經關停。
在余氏墩水廠的取水口處,記者見到了住在附近康居小區的陳墅。“我們經常來江邊釣魚拿回家吃,昨天晚上家里停水,聽說是江里的水被污染,今天釣上來的魚全都放生了。”
有市民指出,位于漢江對岸武漢市蔡甸區的6個排水口是此次污染的主因。事件發生后,湖北省環保廳和武漢市環保局連夜排查污染源。
環保部門相關人員表示,這些排水口是否排出污水,需要對水質進行化驗,目前尚無定論。武漢市政府應急辦主任葉楊介紹,此次水污染為漢江沿線水廠水源地水質受污染,并非水廠出廠水質受污染。
武漢一位多年專注環境科學的教授說,氨氮是一種常規檢測的污染指標。氨氮主要的來源是生活污水、禽畜養殖產生的污水、農業化肥以及食品工業生產所產生的污水等。這位教授分析稱,此次污染可能是因降雨等因素導致禽畜養殖的污水大量流入河道,也可能是污水處理廠因為故障或者處理能力超載而應急排放,或是周邊有食品企業偷排污水。
據了解,與排查工業污水違規排放相比,生活污水排放的排查工作難度更大。同時,漢江是長江最大支流,流經湖北多個地區,因此排查尚需時間。
氨氮超標對人體有何危害?武漢大學水資源和水環境專家李蘭教授說,氨氮嚴重超標,在微生物分解下會變成亞硝酸鹽氮,被人體飲用后,與蛋白質結合易形成亞硝胺,是致癌物。
二問:水源地監管難在哪里?
我國大部分城市的取水口都在江河,但部分江河污染嚴重已是不爭事實。武漢白沙洲自來水廠為武昌地區100多萬人提供飲用水。記者近日在水廠上游的二級保護區范圍內看到,一處通往長江的渠道里長滿了綠藻。
據介紹,這個渠道主要是解決內澇問題。每逢雨水過多,市區積水擁向青菱河后,再通過這里排入長江。由于青菱河污染嚴重,前幾年這條水渠變成排污口,對自來水廠造成不良影響。居民飲用自來水出現明顯異味。
武漢市水務局相關工作人員表示,生活污水直排是歷史遺留問題。大約10年前,武漢市開始實施雨污分流工程,大部分居民生活污水被接入專門的市政污水管網,但還有部分江邊居民生活污水未接入,仍向長江排放。武漢市今年將對江邊多處類似排污口進行整治,接入市政污水處理系統。
不僅武漢,長江沿線其他城市也遭遇污水直排的困擾。記者從長江水利委員會了解到,長江流域片內列入國家重要飲用水源地名錄的水源地共56個,包括上海長江陳行水庫水源地在內的8個水源地二級保護區內還有排污口分布;盡管各水源區都劃定了水源保護區,并采取了相關保護措施,但是威脅長江流域城市飲水安全的風險依然存在。
三問:飲用水長效保障有多遠?
11日,蘭州部分自來水苯超標,15日,黑龍江依蘭縣部分自來水大腸菌群超標,23日,武漢漢江取水口水質氨氮超標……
不到半個月的時間,自來水污染問題密集發生。老百姓飲用水為何頻遭污染?飲用水從水廠到居民家中要通過多少道檢驗?這些標準是否嚴格?
2012年7月1日起,從自來水龍頭出來的飲用水水質要達到新的國家強制性標準。新國標的指標由35項提高到106項,與世界上最嚴的歐盟水質標準基本持平。
“‘標準高’并不完全與‘水安全’畫等號。”武漢大學環境法研究所所長王樹義教授表示,當前我國在水污染立法和監管以及懲戒方面都需要進一步完善相關法規,強化處罰力度。
當前,日趨加劇的水污染對城市生活用水安全構成威脅。水利部統計數據顯示,2011年全國廢污水的排放總量達到807億噸,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僅為46.4%,喪失利用價值的劣Ⅴ類水質河長占總評價河長的17%。
值得注意的是,城鄉飲用水水源地受到污染威脅,全國目前仍有超過1億的農村人口喝不上干凈水。
王樹義指出,目前水資源監管體制不暢,監管機構間職責不明,是造成城市“水危機”的重要原因,應建立健全有利于公眾參與的水污染防治體制機制,鼓勵公眾監督,對于監管部門出現的管理不到位,或不作為的行為,應給予必要懲戒。
一位業內專家告訴記者,要確保自來水安全,最重要的是理順供水機制,建立一套涵蓋污染防治、水源保護、水廠生產、管網運輸的現代制度,還應鼓勵第三方檢測機構介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