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日北京舉行居民用水價格調整聽證會,水價上漲已成定局。每一次自來水價格的調整,都會引發民眾的普遍關注。價格過低,不利于節約資源,這已成為共識。此外,也有說法稱,過低的價格會影響供水質量。此說成立嗎?
自來水作為一種公共資源,長期以來實行政府定價,一直秉持低價原則,甚至出現“成本倒掛”現象,導致供水企業虧損運營。相對低廉的價格的確減輕了居民的用水負擔,卻使供水企業運營成本過重,迫使企業不得不通過削減成本的方式來維持運營,降低在日常水質監測和輸水管網更新維護等方面的投入,由此帶來的直接后果就是水質打折扣。
因此,及時根據成本的變化進行價格調整,對于改善水質確有積極作用。但是,保證水質趨好是道“綜合題”,僅靠提水價,光憑“漲字訣”,恐怕很難實現。
首先要改善對城市供水管網的管理。目前管網普遍由供水企業鋪設和維護,僅靠企業一方難以實現一勞永逸的妥善管理。因此政府部門應實施綜合管理,增加維護投入,加強日常監管。此外,供水管網與石油、化工等其他管線的布局要規劃合理,避免因管線事故導致的水質污染。
守住水質的“最后一公里”,必須加大對二次供水設施的維護。目前二次供水設施普遍由物業公司建設和管理,存在不少漏洞,需要保持一定的監管力度。此外還可以探索自來水公司直管、第三方管理維護等方式,杜絕二次供水變成“二次污水”。
供水管理體制更需理順。目前城市供水雖由建設部門管理,但水源管理和保護則由環保部門及水利部門負責,生活飲用水衛生監督由衛生部門負責。這種多頭管理的現狀容易導致部門之間責任不明,一旦供水事故發生,首先被問責的往往是供水企業及供水主管部門,其它環節和管理薄弱之處可能會被忽視,應進一步理清監管責任的各自分野,避免九龍治水、水質愈惡的窘境。
自來水水質與水價均牽涉民生,如何實現進一步優化,尚需更多探索與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