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市長黃奇帆主持召開市政府第43次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了《改善“四山”管制區農民基本生產生活條件的建議方案》,提出到2020年,確保“四山”管制區生態建設成果切實得到鞏固,確保管制區農民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農民長遠生計得到有效解決。(新聞鏈接)
“四山”指“縉云山、中梁山、銅鑼山、明月山”,它們有一個共同的別稱,就是城市之肺,是重慶都市區的天然氧吧。因為承擔了改良生態的重擔,生活在這個地域的人民,相對而言民生方面就需要做出點“犧牲”。
這犧牲意味著,別處可以搞開發,搞建設,可以建房建廠,“四山”不行,一旦植被遭破壞,大地更瘡痍,氧氣不夠,二氧化碳以及灰塵成災,三廢污染幾無屏障,用重慶話講,完都完嘍,活都活不安逸,還找個鏟鏟的錢啊,所以,不能莽起整。
說起來,這樣的生態管制和補償,其實已經是前面“莽起整”的一種還債了,近些年,由于經濟社會的發展,人為活動的加劇,開山毀林、違法建設屢禁不止,大家為了GDP拼得刺刀見紅,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只顧當世不顧后代,搞掠奪式開發,如此種種,對重慶“四山”的生態環境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威脅和破壞。
隨著科學發展觀的深入人心,隨著生態文明的強調,發展方式轉型將圍繞尊重自然規律,保護自然及人文資源,注重綠色環保,讓發展可持續的路徑前行。目前,全國都在強調生態補償,譬如湖北神農架,譬如湖南洞庭湖,譬如貴州草海,那還森林,還水域,還物種,已經呈現出可喜的變化。湖南洞庭湖在拼命設法保護那與大熊貓同樣珍貴的長江江豚,貴州草海因補償保護而讓其特有物種“黑頸鶴”去而復返,令人由衷贊嘆。
西方有諺語云,上帝關了一扇門,必開一扇窗,中國的諺語則稱,豬往前拱,雞往后刨,各有各的招,因此,總有一些“出路”值得我們去思考。重慶這個《改善“四山”管制區農民基本生產生活條件的建議方案》,就是這樣一些招,譬如,規劃上引導扶持,說白了就是設計一些不會破壞生態環境的綠色環保項目。譬如,充分利用廢棄的工礦用地和農民搬遷或集中居住后節約的建設用地,通過有效利用級差地租,進行合理的產業開發,為生態搬遷和特色產業發展等籌集資金。說白了,這是“讓綠色增容,為生態讓路”,并且體現出保護有報酬,損失有補償,旅游業、林業及藥材、茶葉、山珍等替代產業得以受扶持發展。
這樣的思路,也是五大功能區域發展戰略中,其差異化發展的題中之義,符合敬畏自然、尊重其他生命物種形態、不破壞生態平衡、維護大自然權利的當世環保覺悟共識,我們再也不能做殺雞取卵、舍本求末、端著金飯碗討飯的傻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