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離北上廣”的說辭,這幾年一直在媒體上晃,“逃回北上廣”的說法也有,真實情形到底如何,一直缺乏數據證實,置身北京對“逃離”的感覺似乎也很木然,繁華的都市依舊人煙如海。終于,在大數據的熱潮中,有網站給出了量化的證據——今年春節之后有18%的人離開北京沒有再回來。
無論是白領還是農民工,一個城市被流動的潮流攪動是其活力的一部分,逃離或者逃回都不過是花開落葉那般的自然景觀,問題是當小小的水波匯聚成潮涌的時候,我們就不得不思量其后面的助推力量了。
最早關于北上廣的逃離,人們說之較多的是城市的嘈雜和成本,比如說物價、房價,還有就是疲憊的上班路途和擁擠的繁華生活,等等,這兩年更多了霧霾之力。而逃回的原因表面上看和逃離是完全不同的,小城市或者故土的寧靜面臨更大的就業困惑,那些現代觀念殘缺的鄉土企業不要說職業前景,很可能就業保障都讓人擔憂,再加上身份的失落,逃回看來才是明智選擇。不管怎么說,北上廣是更大的舞臺,擁有更多的機會,你完全可以把兩張桌子的羊蝎子店培植成俏江南那樣的大塊頭,從而搖身站上英雄的舞臺。只是,這些需要堅實的理想支撐,不僅是靈魂的,也是軀體的。
相信大多數涌入北上廣的人攜帶的不僅是行囊,一定也有理想,只是在歲月的磨礪中,一些人適應了煩亂和快節奏,而大多數人,理想在奔波中一點點剝落,還有一些人則混跡于“成功人士”之列,轉而成為理想的“磨蝕”者。城市看起來并不像是理想的護衛者,于是那些理想破碎的人,那些可能還殘存一點理想的人,逃離了。遺憾的是,小一些的城市,或者邊野小鎮,實質上也不是理想的保護地。
于是,逃離還是逃回儼然成了問題。
假如,我們不是為了一己之私的夢想,找尋理想的桃源,假如我們的理想和世俗保持一點距離,“逃”的問題可能本來不是問題。
我們可以在小城市創業,如同數以萬計的打工者回到故鄉一樣,我們也可以在接受良好的高等教育之后,回到遙遠的鄉村,改變那所曾經或者現在還是缺少教師的小學,同樣需要人才的鄉村衛生所也需要你的智識。也許清貧、也許寂寞,而這些正是需要你的理想去改變的。反過來,即便是在城市游走,那些路上的水坑,那些阻滯理想的石塊,也需要你自己動手去消除,無論是高企的生活成本,還是鋪天蓋地的霧霾。
我們可以不進城,也可以滿懷豪情地離開城市,為什么是逃呢?
逃離或者逃回的原因并沒有實質上的差異。如果我們理想地認為,可以在不經意間就進入風和日麗的環境,大概多半會失意。如果我們的理想僅限于一己,估計也是面臨同樣的結局。
就說修身養性吧,微博上說,有個高人表示面對霧霾能做的只是不去較勁,關上門窗,打開空氣凈化器。“如果這都沒用了,就只有憑自己的精神防護,不讓霧霾進到心里。”這種想象自己不拉肚子就可以止瀉的神話,你一定不會相信,但未必不會“靈驗”。
這只是我的觀點。當你相信這樣也可以改變自己的時候,或許就不會太過糾結于逃還是不逃,或者往哪兒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