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年前的1996年,我在第一份謀職的《淄博晚報》工作,那時是我第一次寫春節家鄉見聞。1996年春節,我剛剛大學畢業一年半,家鄉山東省膠南市是屬于青島市的一個縣級市。
18年后的2014年,我在家鄉又過了一個春節。今年,我大學畢業近20年,我的家鄉也變成了山東省青島市黃島區。2012年底,經國務院批準撤掉了原來的膠南市,將膠南市和黃島區合并成了新的黃島區。
一個抹不去的記憶在去年發生,2013年11月22日,成立不足一年的新黃島發生了“11·22”中石化東黃輸油管道泄漏爆炸特別重大事故,共造成62人遇難,136人受傷,直接經濟損失7.5億多元。春節同學聚會的時候,在黃島工作的同學談起此事仍然驚魂未定。
我在上海工作十幾年,在當地同學眼里,屬于在大城市打拼、有出息的人。經過不懈的奮斗和努力,我從一個三線城市的地市級報社記者成長為在上海工作的全國性財經證券大報的記者,但與留在家鄉工作發展的同學們相比,我卻沒有絲毫優越感。
畢業20年來,在家鄉工作的同學們也在抓住了屬于自己的種種機遇,在不同領域大展身手:一些同學進了地方機關、企事業單位,還有一些同學自己創業,生意有大有小,但同樣紅紅火火。同學聚會時,大家更多談論的是買地、生二胎,誰誰誰在農村搞了200畝地,誰誰誰又生了一個孩子。倒是一些在大城市工作的同學,生活得更為循規蹈矩。
小地方確實是熟人社會。比如當年的甲同學畢業后進了機關當了公務員,現在已經是某鎮鎮長,而乙同學高考失利后回農村種地,后來跟著家人出來搞城市綠化項目,甲同學以政府公務員的身份幫乙同學介紹了不少生意。同學聚會時,在我們眼里,甲同學和乙同學都過得不錯,他們也確實都過得不錯。
而我們班的高考第一名在哪里呢?丙同學在上海工作,博士畢業后繼續留在高校,教書育人,搞科研,辛苦賺錢,買房結婚,等他女兒出生的時候,丁同學第二個孩子都已經一歲多了。
丁同學1992年大專畢業之后就回老家工作了,做老師,很快就結了婚,1995年,25歲的她生了大女兒。老公做建筑設計,后來自己開了事務所。2007年,丁同學因為意外懷孕,放棄了教職,偷偷生了二胎。2013年,大女兒去南京讀大學了,小兒子也上了小學。丁同學老公生意不錯,她雖然做了全職太太,但這兩年小兒子大了,她也沒閑著,和幾個朋友一起辦了一個教育機構,專門從事高考補課。她的幾個共事的朋友都還留在體制內做教師,不方便出頭露面,她則可以不受限制出面張羅很多事情。
基本上,作為沒有什么背景的外地人,我們在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努力打拼,等到有條件買得起房生得起孩子的時候,在家鄉工作的同學們都早早有了幾套房子,孩子都已經很大了,那些想辦法生二胎的,第二個孩子和我們第一個孩子差不多大。我們束縛在大城市的有序生活之中,同學們卻在小地方如魚得水。這一點,高中畢業20年后更顯分明。
在大城市工作的我們,作為外地人,大多數只能在國企、外企、民企等實體內打拼謀職,而留在家鄉發展的同學們,擁有 各種資源和人脈,他們更適合創業。作為一個證券行業記者,我很希望能早日看到同學創辦的企業能做到上市,事實上,有幾個同學的產業已經很大,正在醞釀股份制改造。
套用一句姚明的名言,感謝這個偉大而又進步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