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農民卻不會種地,是工人卻沒有技術,生活在城里卻被稱作農民。在網上,許多“農民工子女”如此自嘲。事實真的是這樣嗎?兩會期間,記者采訪了一些在城市求生的“農民工子女”,他們的經歷故事,拼湊出一個個沉浮在理想與現實中的“矛盾綜合體”。(3月10日《新華每日電訊》)
一方面是人際關系高度封閉;一方面是物質條件格外拮據,最終除了“空虛寂寞冷”,就只剩“羨慕嫉妒恨”。對于全國范圍內幾百上千萬的新生代農民工而言,這不是一兩個人的感受,而是多數人的“共同心聲”。由此帶來的,不但是工作和生活的漂泊不定,更是一種精神家園的迷失。
無論如何,對于這些出生于城市,或者是從小就在城市長大,已完全習慣了城市生活的新生代農民工而言,再想讓他們回到農村,是不可能的事情了。所以他們短暫的逃離之后,往往是無奈的回歸。問題是,這么多年來城市似乎并沒有做好真正接納他們的準備,回歸城市之后等待他們的,仍然是物質的貧乏和精神的迷茫,仍舊是處處碰壁的現實困境。
按照目前的情況,農民工進城面臨的最大問題是戶籍限制和公共服務的城鄉分割。因為戶籍限制,這些無論是職業崗位還是生活方式都已經和城里人無限接近的農民工,卻在現實生活中遭遇種種“二等公民”的待遇,比如在接受教育上,他們只能上“民工子弟小學”,好不容易讀完了初中、高中,卻又要遭遇“高考戶籍壁壘”。我們應該知道,他們只有在今天和城市的孩子肩并肩走進學校,明天才有可能和城市的同齡人坐在一起喝咖啡。新生代農民工群體的“被邊緣化”,是一個從政府到社會都無法回避,都必須面對的問題。
值得高興的是,雖然距離真正的“融入”可能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但促進“融入”的政策措施卻一直都在推進。最近幾年,戶籍改革的力度越來越大,農民落戶城鎮的限制越來越少,為消除城鄉戶籍壁壘所帶來的各項福利保障方面的差異打下了基礎。2月底,經國務院同意,人社部、財政部聯合印發了《城鄉養老保險制度銜接暫行辦法》,其中明確規定,城鎮職工養老保險與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只要滿足一定條件即可自由銜接轉換,這意味著把原來處于國家養老保險體系邊緣的億萬進城務工人員吸納到了國家養老保險體系之內,可讓他們更加安心地留在城市。
不管是一代還是二代,農民工進城,然后成為“新市民”,這是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農民工是城市化的貢獻者,也應是平等的受益者,應該允許他們分享國家城市化的成果。所以,政府和社會如何從戶籍改革、權益保障等諸多方面做出更大的努力,讓他們能夠享受更公平的教育機會,更公平的就業機會,讓“回不去的鄉村”背后是“留得下的城市”,才是解決新生代農民工問題的當務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