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鎮化不能沒有產業支撐、不能拔苗助長、不能破壞綠水青山
城鎮化是我國邁向現代化的必由之路,這一點毋庸置疑。近年來,我國城鎮化水平不斷提高,也取得積極成效。最新數據顯示,我國城鎮人口已達7.1億,城鎮化率達52.57%。
然而,在快速推進的過程中,城鎮化質量不高的問題也越來越凸顯。全國政協委員、農工黨湖北省委會副主委楊占秋表示,這些年,我國城市建設的速度過快,甚至在一些城市和地區存在大躍進的勢頭。不少地區的土地城鎮化快于人口城鎮化,城鎮用地粗放低效,人為造的新城和當地的就業、產業等并不匹配,很多城市成了“空城”、“睡城”。
城鎮化為什么會成了造新城,為什么一個個沒有產業和就業、缺乏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沒有人只有樓的新城層出不窮?
要在我國這樣一個擁有13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實現城鎮化,這條路并不好走。在探索這條新型城鎮化道路的歷程中,需要明確三個“不能”。
新型城鎮化不能沒有產業支撐。城鎮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鎮化,農民進城后遇到最難的問題就是就業。沒有產業支撐的城鎮化是走不通的,必須切實增強中小城市產業承接能力,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
新型城鎮化不能拔苗助長。城鎮化并不是盲目的建大廣場、蓋大樓、修大馬路,也不是貪大求洋地建新城、建新區。城鎮化是一個自然歷史過程,必須從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出發,只有順勢而為,才能水到渠成。不能刻意追求城鎮化率,地方政府的考核也不應刻意以城鎮化率為標準。
新型城鎮化不能破壞綠水青山。城市應該讓生活更美好,而不是空氣污染、交通擁堵、房價高企等“城市病”頻發。必須確立生態文明的理念,把城市放在大自然中,把綠水青山保留給城市居民,遏制住土地無限擴張,大力提高城鎮土地利用效率和城鎮建成區人口密度。
總而言之,新型城鎮化絕非簡單的“造城運動”。在推進城鎮化的過程中,必須摒棄過去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發展模式,穩扎穩打走好轉方式、調結構的可持續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