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貴陽2月26日電 (記者 張偉)記者于26日從貴州省扶貧辦獲悉,經過各縣激烈競爭,專家現場評審,貴州2014年十個扶貧攻堅示范縣于日前正式產生,每縣將獲逾8000萬元人民幣財政扶貧資金支持,重點發展2——3個主導產業。
“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貴州,貧困一直是繞不開的痛。在中國劃定的11個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里,貴州就涉及武陵山區、烏蒙山區、滇黔桂石漠化區3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貴州88個縣級單位中有70個進入區域規劃。
在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月亮山深處,散落四周的苗寨屬于當地最為貧困的地區。以榕江縣計劃鄉最偏遠貧困的寨子——擺拉村為例,從鄉到村只通一條盤山泥土路,沿途可見村民賴以生存的“腰帶田”,每層梯田只有一尺多寬,堪堪能容下成人的一只腳。
榕江縣扶貧生態移民辦主任李勇偉自嘲地告訴記者:“在月亮山地區就地扶貧,無論投入多少資金,都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60歲的擺拉村村民朱喬回憶說:“村里唯一的收入便是或是靠‘腰帶田’種糧食、或是砍樹種香菇,有本事的人都會選擇外出打工,不想留在山里。”
“走出來”是大山深處貧困民眾的共同心愿,更是中國唯一沒有平原支撐的省份從根本上解決深山區、生態脆弱區的貧困問題的關鍵。早在2012年貴州省便提出,計劃用9年時間將200余萬貧困人口搬出大山,移民總人數將超過三峽工程,安置地以小城鎮、產業園區為主。
扶貧生態移民工程實施后,大部分擺拉村村民搬進了榕江縣城的移民安置點豐樂小區。小區安置了來自深山區的390多戶、2000多移民。記者在小區看到,移民住房是五六層的住宅樓,廣場、綠地、道路、路燈等設施齊全。朱喬告訴記者:“現在我們都是城里人了,回到山里反而不習慣了。”
同時,從2012年以來,貴州省分年度分批次選擇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作為扶貧攻堅整縣推進示范縣,形成各具特色的扶貧攻堅示范區,預計到2016年,實現帶動20個縣進入省定經濟強縣,實現30個縣“減貧摘帽”,貴州全省貧困人口減少為500萬人以內的目標。
此前結束的貴州省十二屆人大二次會議上的數據顯示,僅2013年,貴州便減少貧困人口166萬人,實現6個縣、172個鄉鎮“減貧摘帽”。
單純的搬遷并不足以讓走出大山的貧困民眾致富,貴州定位“精準扶貧”,將目光聚焦在結對幫扶、產業扶持、教育培訓等方面。為此,貴州省于日前明確雷山縣、普定縣等10個縣作為2014年扶貧攻堅示范縣;同時對評審結果與安龍縣并列第10名的岑鞏縣,參照示范縣對該縣給予資金和項目扶持。貴州計劃,每個縣本年度財政專項扶貧資金不低于8000萬元人民幣,重點發展2-3個主導產業、“美麗鄉村”基礎設施建設、扶貧對象素質提升等。
同時,貴州省將深化扶貧開發機制改革確定為十個領域改革事項之一。政府將制定精準扶貧實施意見、貧困縣扶貧開發工作考核辦法,出臺財政扶貧資金使用和項目管理細則。貴州省長陳敏爾在貴州省兩會上表示,貴州將建立精準扶貧工作機制,加強扶貧資金審計監督,對貧困人口精細化管理、對扶貧資源精確化配置、對貧困農戶精準化扶持,確保扶貧資源真正用在農戶身上、真正用在貧困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