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13年是新一屆政府的開局之年,也是實施“十二五”規劃承前啟后的關鍵一年。年初人民網推出的“2013年兩會調查”,近125萬人次的網民票選出了社會保障、收入分配、反腐倡廉、住房保障、穩定物價、醫療改革、食品藥品安全、法治中國、行政體制改革及國防建設共十個關注的熱點。2014年兩會前夕,本網特別開設《向人民報告》欄目,梳理一年來上述熱點領域的政策脈絡,回顧政府一年來的工作進展,并對2014年作出展望。
安居才能樂業。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下稱《決定》),對“安居”明確如下:健全符合國情的住房保障和供應體系。
2013年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加強房地產市場調控和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繼續抓好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和管理,讓老百姓住上放心房、滿意房。
這一年,圍繞棚戶區危舊房改造、切實增加保障房供給所做的工作,均達到了年初預設的目標。地方對共有產權保障房的探索,被期許為住房保障新思路。在2014年伊始,公共租賃住房和廉租住房的并軌也有了政策上的明確。
推進棚戶區危舊房改造
“好事再難也要辦好”
棚改實際啟動已近十年。從2008年到2012年的5年間,全國開工改造各類棚戶區1260萬戶,基本建成750萬套,覆蓋全國31個省區市。
2013年,我國棚戶區改造工作穩步進行,一組數據顯示:全年共改造城市棚戶區、國有工礦(含煤礦)棚戶區、國有墾區危房、國有林區棚戶區和國有林場危舊房304萬套。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副部長齊驥去年9月在接受采訪時稱,根據各地匯總的數據,全國還有1400多萬戶需要進行棚改。齊驥表示,尚未改造的棚戶區大多遠離城市、縣城,即使在城市中心區的棚戶區,建筑密度都很大,加之各地一般都遵循先易后難的原則,相對以前改造的,待改造的難度更大。齊驥同時指出,最主要的難題是資金缺口大。住建部住房保障司副司長張學勤則形容這類棚戶區改造都是“難啃的硬骨頭”。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汪利娜也向人民網記者指出,資金、土地問題,在這類棚戶區改造中表現得尤為突出。
面對“難啃的硬骨頭”,齊驥的回應直接而有力:“好事辦好不易,再難也要辦好”。汪利娜對棚改持肯定態度,認為不僅提升了困難群眾的生活信心,還能改善城市面貌提高城市品位,帶動相關產業發展。
2013年6月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強調,要進一步強化政策支持加快棚戶區改造,包括增加財政投入、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參與棚戶區改造和完善安置補償政策等六項政策。國家發改委主任徐紹史在2013年底的全國發展和改革工作會議上表示,中央明年投資方向確定,主要投向棚改保障房等。
“空置”尷尬待破解
2013年全國城鎮保障性安居工程的建設目標是基本建成470萬套、新開工630萬套。年末召開的全國住房城鄉建設工作會議透露,這一目標超額完成。
2013年4月,住建部在關于做好2013年城鎮保障性安居工程工作的通知中提出:各地要合理規劃選址,盡可能將保障性安居工程安排在交通便利、配套設施齊全地段及住房供需矛盾突出、外來務工人員聚集的區塊。落實工程質量責任,嚴格執行基本建設程序、標準規范和工藝流程,確保工程質量。通知強調,要把加快建設進度、完善配套設施放在重要位置,切實增加有效供應,加大配套設施投入力度。
多個省份積極回應,例如陜西省2013年建成保障房32.4萬套, 通過加大投入、做好配套,劃下選址硬標準提高入住率將項目優先安排在交通便利、生活方便、市政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相對完善的區域,保障房的入住率從65.7%提高到了84.3%。
但是,去年多省的審計報告也暴露出保障房“遇冷”空置的狀況,如山東1.29萬套,海南9000多套。對上述現象,汪利娜認為需求不對稱是造成保障房空置的最主要原因,大中城市由于土地緊張、價格緊缺,建造保障房往往會得不償失,于是就把保障房指標派到縣級市或者小城鎮中,但是縣級市和小城鎮人員外流現象嚴重,對保障房沒有那么大的需求。同時,地段偏遠、基礎設施薄弱和公共服務設施不完善也是造成保障房大量空置的原因之一。
一方面是大中城市中低收入人群難以實現有家能夠“安居”的夢想,另一方面又是小城市保障房出現了空置的尷尬現象。華東理工大學公共理學院教授龔秀全稱,“保障房空置,除了配套措施和購買力的因素外,更大的原因在于考核保障房建設時主要的依據仍是數量,這導致很多地方濫竽充數,需求與供給嚴重不匹配。”
全國工商聯房地產商會投融資中心主任尹斌在接受人民網記者采訪時表示,政府在制定住房保障政策時要明確,首要任務是保障群眾的居住權,保障房建設應該去投資化功能,斬斷市場的“商品化念想”,這是消除保障房資源不能充分有效供給的根本。而汪利娜直言:“保障房的購買價格低于同區位的市場價格,持有若干年后,經過辦理手續和支付些許費用,就能以市場價格出售或出租。尤其是在大中城市如北京,這點尤甚。”
汪利娜表示,希望住房保障工作更多重視中低收入人群的住房難題,同時盡量避免“居住隔離”現象,即避免由于職業、生活習慣、文化水準或財富差異等關系,特征相類似的都市居民集居于一特定地區,不相類似的團體間彼此分開產生隔離現象。應圍繞構建“多元混居社區”這一基本目標,制定相應的治理與協調對策。
公共租賃住房和廉租住房并軌惠及低收入家庭
共有產權房助力解決“夾心層”住房難
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決定》提出,健全符合國情的住房保障和供應體系。此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快推進住房保障體系和供應體系建設進行第十次集體學習,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主持學習時強調,加快推進住房保障和供應體系建設,是滿足群眾基本住房需求、實現全體人民住有所居目標的重要任務,是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保證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的必然要求。
齊驥在2013年底接受《人民日報》采訪時候表示,要落實好《決定》精神,就要在實現“住有所居”目標的過程中,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一方面必須堅持市場化改革方向,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另一方面政府必須“補好位”,提供能夠滿足基本需要的住房保障公共服務。2014年,城鎮保障性住房和棚戶區改造住房有望開工600萬套以上。
在保障低收入群體住房方面,住建部會同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了《關于公共租賃住房和廉租住房并軌運行的通知》,從2014年起,各地公共租賃住房和廉租住房并軌運行,并軌后統稱為公共租賃住房。 齊驥表示,并軌順應群眾意愿,符合各地實際,通過并軌運行會給今后住房保障工作帶來積極推動。具體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可以方便群眾申請;給群眾提供了更大的選擇余地;給在保的住房困難家庭帶來了方便;優先解決收入較低家庭的住房困難問題。
在保障“夾心層”的住房困難方面,住建部就地方共有產權保障房展開的探索給出了態度。
“夾心層”指的是中低收入家庭,特別是新就業職工及以外來務工人員為代表的城鎮新移民。他們多具有較好的勞動技能,有一定的住房支付能力,但階段性住房支付能力不足。共有產權保障房,就是保障對象根據自己的條件購買保障性住房一定比例的產權份額,地方政府持有保障性住房的另一部分產權。
早在2013年之前,上海、江蘇淮安等地就開始了低調的試點。2013年年底,住建部、北京市政府等陸續對共有產權住房制度進行了討論。
齊驥2013年12月接受新華網記者采訪時表示,發展共有產權保障房,符合公平、效率原則,可以避免陷入福利陷阱,有利于保持或激發社會的活力。下一步,住建部將指導各地有序開展共有產權保障的探索,完善產權分配和上市交易收益調節機制,切實消除牟利和尋租空間。2013年12月24日,在全國住房城鄉建設工作會議上,住建部部長姜偉新在部署2014年工作時明確表示“要更加注重分類指導,探索發展共有產權住房和強化市場監管”。
在今年的北京兩會上,北京市副市長陳剛明確表示,2014年將力推共有產權房,數量達到5萬套,占今年商品房供應量的近一半。這條簡短的消息被指傳遞出房地產市場結構將發生變化,共有產權或成住房保障新思路。
中國人民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教授毛壽龍認為,這種模式更適合快速發展的地級市,房價相對較低,可以參照商品房定價。但在北京、上海等房價較高的一線城市,共有產權房如何定價才能既讓中低收入階層買得起,也沒有牟利空間,是需要解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