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寧法師,字戒凈,禮從上圣下輝大和尚學佛,在廈門南普陀寺剃度出家,于上學下誠大和尚處受比丘大戒。現任廈門中華傳統文化研究會副會長,香港普緣蓮社主持,上海交通大學、廈門大學兼職教授。
佛教中的最后一個山門,叫做無相門。
無相,源自梵語“animitta”,有無形無相之意。 《大寶積經》云: “一切諸法本性皆空,一切諸法自性無性。若空無性,彼則一相,所謂無相。以無相故,彼得清凈。若空無性,彼即不可以相表示。”
《金剛經》曰: “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很久以前,一座山廟里住著一位老和尚和一個小徒弟。有一天,山上來了一位達官貴人,為廟中捐了很多財物,老和尚熱情地接待了他。
不久之后,山上來了一個書生,衣衫襤褸,面黃肌瘦,餓得幾乎暈倒。老和尚見此狀況,馬上叫小徒弟將他扶進廟里,同時吩咐端上最好的茶,準備最好的齋飯。
小徒弟心中不解,為廟中捐了很多財物的達官貴人自然有資格喝最好的茶,吃最好的齋飯,而如今,一個不知從哪兒來的“叫花子”,師父為何還如此厚待他?于是,書生住在廟中的時間里,小徒弟從來都是冷言相對,并經常瞞著師傅,將餿掉的齋飯端給書生。
書生告辭后,老和尚用泥巴塑了一尊菩薩像,然后叫來小和尚,告訴他這是自己用千金請來的菩薩。
于是,小徒弟每天認真地給菩薩上香,虔誠地念經。
一個月后,老和尚又將那泥菩薩削琢成一只猴子,放回原處。小徒弟發覺菩薩變成了一只猴子,嚇了一跳,當然也不再去上香了。老和尚問起此事,小和尚惶恐地回答:“師父,那菩薩變成一只猴子了!”
于是,老和尚拿過猴子,再次削琢,一尊菩薩塑像又栩栩如生地出現在小徒弟的面前。老和尚用棍子在小徒弟的頭上敲了一下,慢慢念經,不再理他。
老和尚的敲打終于使小徒弟頓悟。
其實,每個人的生命都不過是一團相同的泥巴而已,只是被塑造成了不同的表相。
相,恐怕是世界上最能影響我們的東西。我們往往執著于我們所認識到的那個“相”,慢慢迷失了自己,迷失于世界,迷失了那無形無相的道。
一個年幼的女孩曾經被老師在全班同學的面前嘲笑:“你知道嗎?你是個丑八怪啊!你不信?回去照照鏡子吧,大家都是這么說的!”
這句話在女孩的心里存留了很久。即使她長大后事業有成,老師的那句話依然是她心中不可碰觸的陰影。只要拿起鏡子,她就會立刻想起:我仍然是個丑八怪。丑陋的小孩,不會有人理我,我不會有任何快樂。
多年以后。在敦煌小雷音寺的山門前,一個樣貌平和的居士告訴她,她面前的這個門叫做“無相門”。佛祖慈悲,憐憫眾生,進入此門者,再無相貌美丑、地位差異之分,佛祖面前,眾生一律平等。
于是在無相門前,女孩釋然,隨后潸然淚下。
所謂相,是指因緣合和所生之法。我們往往都有一個我相,看別人有一個人相、眾生相,看萬物也都有其相。正如被我們看作老板的人是老板相,做官的人覺得那是官相。但事實上,這些所謂的相都不過是表相而已,只是暫時存在,隨時都可能變化消失。做官的心術不正,轉眼就可能淪為階下囚;面目丑陋的人.并不代表他不能快樂或成功。但我們往往過于執著于認識到的那個相,自卑于自己相貌的人,可能會郁郁終日;做老板的人在企業里十分強勢,在家中也執著于老板這個相,依然過于強勢,那么對于自己的親人來講,他就無法融進他們的心中。做官的人也是如此,如果到哪里都頤指氣使,執著于官相,必然會讓人生厭。
事實上,我們不論處于怎樣的地位,我們的相只不過是我們所扮演的一個角色,并不是我們自己。對角色太投入,就會迷失自我,陷入角色而 不可自拔,直至痛苦不堪。佛教中的無相門,正是告訴我們:一切皆是表相,包括我們自己。放下我們所謂的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才能看到真正的本相、本我,還原我們的本來面目。
那么,因執著于我相而在山門前哭泣的女孩,是不是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