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今年除夕之夜,因武漢禁鞭,或許在許多人眼里少了年味,但是對于武漢的空氣質量來說,卻好處明顯。昨日,武漢市環境監測中心的監測數據顯示,禁鞭對我市空氣質量改善效果明顯,今年除夕凌晨未出現去年同期污染物大幅攀升現象。
武漢市環境監測中心高級工程師李蒲介紹,近年來,每年除夕該中心都會通過監測數據來分析燃放煙花爆竹對空氣質量的影響。從去年除夕來看,在吃年夜飯和跨年的兩個集中燃放時間段,出現三項污染物大幅成倍數攀升現象,如去年除夕凌晨1時的PM2.5濃度超過500微克/立方米,PM10的小時濃度超過800,二氧化硫達到300多。
再看今年的數據,除夕零點時,PM2.5濃度為177微克/立方米,到凌晨2時,濃度升至196微克/立方米,而對比臘月二十九21時的數據可以看出,PM2.5濃度在前后相差不大。此外,今年除夕凌晨1時PM10的小時濃度為200多一點,二氧化硫更是低于100。這三大污染物數值均較去年同期大幅下降,且除夕前后對比,均未出現大幅攀升。去年除夕,空氣質量指數可以說是嚴重污染,而今年雖然僅比去年低一個級別,但從實際效果來看,應該說好很多。
李蒲說,雖然影響空氣質量因素眾多,但燃放煙花爆竹肯定是重要因素之一,我市今年禁鞭對空氣質量和環境改善的效果如此明顯,證明禁鞭確是改善環境污染的重要措施。
網友挺武漢二度禁鞭
潔凈空氣比民俗重要
今年春節,武漢市主城區全面禁鞭,這是1994年江城主城區首次禁鞭以來,第二次開啟“禁鞭令”。最近幾天,受地面風速小和均壓場等因素影響,我國中東部地區霧和霾天氣發展較為迅速,根據環保部數據,1月30日(農歷除夕),武漢的空氣污染指數好于周邊長沙、宜昌等地。
武漢網友“某派三姐”告訴記者,這幾年武漢從以前的禁放改限放后,每年春節,她和家人幾乎整夜都不能安穩睡覺,除夕從下午開始,周邊小區的鞭炮聲不絕于耳,家里的老人還時不時跑到涼臺上去瞅瞅,擔心煙火濺過來引起火災。“現在霧霾越來越重,相比傳統習俗,我覺得潔凈的空氣更重要”。
華中師范大學教授陳建憲認為,對大多數中國人來說,放鞭炮是春節習俗中最容易被記憶的一項,但對于大中城市而言,這一習俗的保留受限越來越多。隨著城市發展、環境變化,舊民俗難以維系,但人們依然對這些舊民俗保持著很高需求的現實情況下,就需要形成符合時代特征的“新民俗”來填補,如果只是一味地取消、禁止,也不符合社會發展需要。
專家表示,可以加大研發和推廣零污染煙火、電子煙火等新型設備,讓不點“火”也能點鞭炮、放煙花成為常態。與此同時,也可以進一步挖掘傳統文化資源,讓“舊文化”能有“新樣式”,讓群眾在燃放煙花爆竹之外,還能有更多熱熱鬧鬧的過年選擇,有更多的迎新方式。
武漢空氣質量優于周邊城市
環保部有關負責人昨日說,受不利氣象條件及春節燃放煙花爆竹的影響,1月30日(農歷除夕)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長三角地區及中西部部分城市出現空氣重污染過程。
長三角地區的南通、南京、金華、連云港、徐州等18個城市為重度污染,嘉興、湖州、寧波、臺州、溫州5個城市為輕度至中度污染,舟山和麗水2個城市為良。
中西部地區的咸陽、成都、西安、瀘州、渭南等9個城市空氣質量為嚴重污染,宜昌、宜賓、長沙、開封、洛陽等20個城市為重度污染,武漢、綿陽、岳陽、延安、石嘴山等15個城市為輕度至中度污染,拉薩、昆明、玉溪、克拉瑪依、嘉峪關等7個城市為良。
這位負責人介紹說,除夕夜間煙花爆竹集中燃放是影響空氣質量的重要因素,開展空氣質量新標準監測的161個城市中,1月31日凌晨1時—3時PM2.5小時濃度明顯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