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消除霧霾”的工作,已經在大氣污染的背景下進入了市氣象現代化工作的議程中。昨日,市政協委員、市氣象局副局長王迎春透露,本市的人工消除霧霾科學試驗正在處于籌備階段。
去年11月,中國氣象局印發的《貫徹落實〈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方案》中曾指出,2015年全國各地氣象部門將形成人工改善空氣質量作業能力,在重污染天氣條件下,能夠采取可行的氣象干預措施消減霧霾;在12月18日的全市氣象現代化工作會議上,北京市副市長林克慶表示,本市將開展人工消減霧霾科學試驗。昨日,市氣象局副局長王迎春確認了這一消息。
在昨日上午的北京市政協小組討論會上,王迎春對北京青年報記者表示,市氣象局代管的北京市人工影響天氣辦公室正在籌備人工消除霧霾的科學試驗。不過她對這項工作持謹慎態度。“人工除霾是科學試驗,是一種全新的探索,”王迎春說,“之前我們做過局部地區的消霧,但對于大范圍的消除霧霾來說,其效果怎樣還都是未知的。”
據媒體報道,此前就有氣象專家表示,人工影響天氣消減霧霾的主要方式是人工增雨和人工消霧,但霧霾條件下人工增雨的難度較大;目前或許會在極為特殊的局地霧霾的情況下,對能見度做一些試驗,但采取人工方式緩解大范圍霧霾的可能性很小。
王迎春表示,首先,由于設備儀器和技術方法的不同,各部門對大氣污染的檢測數據都不能統一,比如本市2012年年均pm2.5濃度值,環保、氣象、大學、科學院得出的濃度數據都不盡相同,監測缺乏統一的標準和技術規范;其次,對于區域性復合型污染形成的機理、遷移規律仍然不清楚,污染源來自何方、遷移規律仍然沒有定論;最后,對于大氣污染防治的技術,缺乏持續、系統、深入的研發。
針對這些問題,她建議建立跨學科、跨行業、跨部門的科研合作和協作機制。“具體的措施,比如從國家層面設立專家委員會,建立京津冀區域大氣污染防治合作研發基金,還有就是整合目前環保、氣象、研究院所和高校等研發力量,避免各自為政的現狀,形成合力。”
“大氣治污,部門聯動”是王迎春在去年政協會議上就提出的建議。在過去的一年中,她表示市氣象局已經和市環保局建立了會商機制,雙方聯系更加緊密。“但是距離達成能夠推動這項工作前進的有效機制,還有一段距離。”王迎春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