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農村報訊 剛剛閉幕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部署了2014年和今后一個時期農業農村工作,并且專門研討了“誰來種地”的問題。會議指出,解決這個問題對我國農業農村發展和整個經濟社會發展影響深遠。
對廣東而言,回答“誰來種地“的問題尤為迫切。一方面,廣東糧食自給率僅有三成,碗里主要裝著別人的糧;另一方面,由于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廣東既面臨著先發地區土地加速流轉、糧食作物讓位于高附加值經濟作物的問題,也面臨著傳統農區農民打工不種地、農田丟荒的問題。因此,南方農村報和南方日報聯合推出《誰來種地?》專題報道,通過深入的駐村調查,摸清目前廣東種地主體的現狀,發現新動向、新問題,找到好辦法、好出路。
隨著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的加速,大量農村勞動力外出打工,農村空心化和務農老齡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明天,“誰來種地”的問題也就顯得日益緊迫起來。
農民變農業工人
今年51歲的陳開基,是廣東羅定市羅鏡鎮鏡東村人,與土地打了半輩子的交道。鋤草、整地、犁田……和往年一樣,陳開基今年還要務農。但是,他再也不用為播什么稻種、施什么肥料、賣什么價格操心了——他把自家經營的部分土地租給了一家生產有機稻米的公司,還在該公司的農場謀了份工作。
陳開基告訴記者,他家有三畝地,以前自己耕種時,碰上風調雨順,每年能收獲4100斤稻谷,除去自家食用,剩下的能賣兩三千元。“遇到差年景,只能收1500斤左右,僅夠吃。”陳開基給記者算了一筆賬:租兩畝地給羅定市豐智昌順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豐智公司),每年租金收入1800元;自家耕種一畝,產的糧食夠全家食用;三畝地每年的種糧直補約400元,加上他在農場每月1000元的工資,“每年收入約1.2萬元,比自己單純種田強多了。”由于沒有工業污染,水質較好、空氣質量較高,鏡東村的連片田地成了有機米種植的好地方。豐智公司在鏡東村租種了360多畝土地,采用產業化的方式耕作,自負盈虧。豐智公司還雇用村民負責田間管理,并向其支付固定的工資。
在鏡東村,有許多人和陳開基一樣,把承包的部分農田租給公司或種糧大戶,留小部分自己耕種。全村1800多畝耕地,過半已出租。
在羅定市的種糧大戶中,鏡東村就有3個,共租種土地810畝。記者采訪發現,鏡東村不僅土地集中程度較高,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也集體涌現,如:農民專業合作社、種植大戶和農業龍頭企業等。
規模生產省成本
2012年,鏡東村村民陳來等5人成立了一家農民專業合作社,從事農業生產。合作社的150畝地基本都是租來的,統一耕種、集中管理、收益平均分配。平時,租種的農田由合作社成員打理;農忙時,合作社就以每天80元的報酬雇村民做工。
每到收獲時節,附近的米廠就會到鏡東村收購稻谷,合作社既節省了時間,又節省了運輸成本。加之羅定市農業局免費派發的高品質稻種,以及統一耕作、集中管理節省的成本,去年一年,陳來等人的合作社收益頗豐,僅陳來一人,就增收2萬多元。
今年60歲的陳留伙是鏡東村老牌種糧大戶。早在2008年,陳留伙、陳留偉兄弟二人,就租種了30多畝農田。得益于廣東省重點農業龍頭企業羅定稻香園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稻香園公司)“公司+理事會+農戶“的經營模式,2009年,陳留伙兄弟二人承包了300多畝農田。稻香園公司負責提供啟動資金、技術支持等,陳留伙兄弟負責管理和收割等。收獲的稻谷除留部分自用外,全部由稻香園公司以略高于市價的價格收購。這樣下來,陳留伙兄弟二人一年能賺12.5萬多元。
2009年,陳留伙兄弟成立了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目前,該合作社擁有各類農機具50臺。農忙時,合作社的農機不僅能夠滿足自身的需求,也能夠服務于其他種糧大戶和農戶。“一年下來,能掙5、6萬元。“陳留伙如是說。
天氣糧價影響大
2013年,陳留伙的稻谷產量又創新高,達到42萬斤,但他一點也高興不起來。“每斤比前年低了1毛多錢,總收入少了4萬多元。增產不增收。”陳留伙有些無奈地說道。
除了市場價格外,陳留伙還非常關心天氣。“種地就是靠老天爺吃飯,天氣好時收成好,天氣差就虧本。”陳留伙告訴記者,2010年水災,他種植的水稻減產近一半,雖說當年的價格高些,但還是虧了本。
“現在什么都貴。就拿人工費來說,2009年每人每天是25-30元,現在農閑時要60元,農忙時高達150元。”陳留伙告訴記者,雖然羅定市農業局發放的水稻良種足夠種植,但不斷上漲的農藥、肥料價格,以及人工費用,還是壓得他喘不過氣來。
其實,最讓陳留伙不解的是,國家的種糧直補發放對象是土地承包者,而非種田者。還有3年,陳留伙租種的農田就要到期,當問及以后的打算時,陳留伙靜靜地說道:“到時候再說吧,看國家的政策。”模式創新是關鍵23歲的小陳是鏡東村人,高中畢業后就外出務工,月薪兩三千元。后來,在家人的要求下,小陳回村從事現代農業。如今,他負責豐智公司鏡東農場的生產管理,月薪上萬。和小陳不一樣是,鏡東村大約有1200人外出打工,其中絕大部分為青壯年。
“傳統農業規模小、生產成本高,根本賺不了錢,村民不外出才怪。”稻香園公司負責人告訴記者,只有通過流轉,把土地集中起來,進行大規模的生產;同時,通過健全服務體系,如機械合作社、農業服務公司等,降低生產成本,才能讓農業賺錢。
事實上,鏡東村的種糧大戶們已經享受了農業規模生產帶來的經濟效益。
把農業生產的每個環節細分,把農民變成農業工人,這正是目前稻香園公司“農業工業化”的做法。“農業工業化”后,農民不僅有了資產性收入——如農田地租,有了勞動性收入,也真正實現了“在家門口就業”的愿望。
“羅定的規模化農業生產已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還要創新經營理念和模式,提高農民種田的積極性。”羅定市農業局張副局長告訴記者,目前,羅定市有些公司正在進行這方面的嘗試。
豐智公司的負責人告訴記者:“讓農民以土地入股,從公司獲取分紅和利潤返還;或者,公司根據聘用農民的勞動成果,給予績效工資,都是很好的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