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重慶市巫溪縣委書記 鄭向東
尊敬的各位領導、專家,新聞界的朋友們,各位來賓:感謝您們對重慶邊遠貧困地區的高度關注和親切關懷!從遙遠的大山村來到繁華的首都北京,面對眾多的領導、專家和國家級的媒體,我是感覺到有些惶恐,但是我并不孤單,在我的身后,有4千平方公里的高山大川,我的身后有山一樣胸懷的53萬巫溪人民,他們熱愛生活,他們對未來充滿希望!
今天,我來到這個講臺,請大家一起解析巫溪社會建設的實踐歷程,讓各位專家為巫溪的城市化進程指點迷津。所有的成敗得失,所有的喜怒哀樂,都發端于如巫溪這樣一個欠發達山區,在城鎮化浪潮中難以回避、必須面對的困惑和問題:我們常說,人民群眾是城鄉社會的主人,但為什么這個主人對自己家的事情不積極、不主動?我們夢寐以求的是一座漂亮城市,但漂亮城市等同于幸福生活嗎?很多地方都在建設幸福城市,但幸福城市僅靠政府、僅有投入就能打造出來嗎?我們有種慣性思維,人民內部矛盾要靠人民幣來解決,有錢好辦事,為什么化解矛盾的資金越多,問題越多,沒錢的貧困地區又該怎么辦呢?帶著這些疑問,我們經常深入到大街小巷、田間地頭與群眾交流探討,我們逐漸認識到,似乎有一些事情、人物和過程,能夠幫助我們找到一些線索,可以接近答案。我想今天提供一些素材,建議從空間、記憶、主人、矛盾、組織這五個不同的視角來審視一下巫溪的社會建設。
當所有的人都對這個城市充滿信心的時候,這個城市就要增值,當所有人都想逃離這個城市的時候,這個城市自然會衰落。基于這一點認識,我們認為城市需要點燃夢想,夢想可以帶來財富。這個夢想從哪里開始?從我們的規劃開始。我們提出了一個規劃的概念,森林之城、寧靜之城、靈動之城。我們認為,除了環境的安靜以外,更重要的是節奏的舒緩和色調的素雅。那么,心靈之城如何打造呢?我們認為從物質層面來說,有水則靈、有空則靈,更重要的是有生活、有人才才會靈。所以我們提出這是一個空間的故事。
第二個關于空間的故事,為了消除社會隔閡,我們在著力建設一個復合的空間,在這個迎風小區的兩百畝的區域之間,廉租房、公園小區住房、安置房,都是根據大家的意愿復合在一起,規劃在同一個空間里,貴賤高低的階層劃分都被這個城市規劃輕描淡寫地忽略了。我們認為一個很重要的觀點就是,社會的隔閡一般是從空間的隔離和分割開始的,我們首先從規劃建設的時候就想到,一個復合社區讓人們同在一個屋檐下,都是一家人。這是我想說的第二個故事。
記憶。一個城市是需要記憶的,沒有記憶的城市是沒有生命力和競爭力的,也不會形成一個共同的集體認同,更不可能營建起一個精神家園。
這個在山里守望了15年的護林人,他給我們很多很多的啟示。15年間,他只回家15次,常年就在這個深山里,用他的雙腳丈量了12萬畝森林,非常不簡單。有時候幾個月見不到一個人,所以他最大的渴望就是有一個人在林子里跟他談談話、喝喝酒,但是去的人非常少,非常艱難。我想,他守護的是巫溪人對生態的尊重,對森林的記憶。我們認為守望者比遠行者更值得敬重。我記得陶會長曾經說過一句話,我們出發得太早,走得太快,走得太遠,以至于忘記了為什么出發。我在想,在生態良好的巫溪,在厚德載物的巫溪,實際上可能會迎來遠行者的回歸,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貧,在這個浮躁的時代是多么難得。他給我們留下了珍貴的記憶,這是城市和社會需要的。
第二個故事,大家看到了這幅照片,這是英國的首席植物學家威爾遜1910年在巫溪拍攝的大明古城的照片。從這個照片上看到的城樓,我們認為這種社會的記憶是人們精神的紐帶和心靈的歸屬,必須要代代相傳。那么,如何相傳?我們有一位老先生叫做湯旭哲,他50多年研究巫溪的歷史,一直呼吁把這個古城墻和城樓恢復起來,而這個古城墻,文革期間埋了40多年,我們現在把它挖出來了。湯老先生在彌留之際,我去看望他,當時他已經昏迷了三天三夜,我拉著他的手對他說,我們現在準備重新修建大明古城,把古城恢復起來。這個時候奇跡發生了,他的眼睛突然一亮,閃爍出一種光明,他說我為這件事呼吁了幾十年,還寫了一首賦叫做大明古城墻賦,有2100多字,你可以叫做湯洪涌拿給你。后來,縣委做出決定,重修大明古城,由湯洪涌縣長主持這個工作。這是我們根據原貌完全等比例、等尺度設計出來的,下面那幾套小照片是已經恢復的部分,這是在建的部分。這件事情讓我們感到,這個古城墻、這些歷史的記憶,讓我們的心連在一起,讓城市里的人更加安定。
接下來我想講講關于主人。一個城市就要有主人,剛才看到的北門溝的故事,圖片上的中年婦女叫陳鎮翠,她是一個十年信訪老戶,她最大的本事就能迅速組織一幫人,給縣委縣政府提出不同意見,而且非常堅決,非常持久。為了北門溝這件事,她上訪十年。剛才講的故事就是由她產生的,在這個故事里,縣委副書記羅成同志曾經說,你們自己弄臟的地方,為什么不自己弄干凈呢?就這么一句話,把北門溝點醒了。他們是城市的主人,應該把它打掃干凈,政府巧用這種力量,只花了20萬元就治理好了北門溝。在其他地方,600萬、1000萬元未必能夠做到,而且老百姓根本不買賬,還會繼續扔垃圾。更重要的是,北門溝所有的污水管網包括自家的下水管都是老百姓自己出錢。他們現在非常愛惜,哪個地方破了,有一點污水,馬上弄干凈。誰弄破的,他會找誰負責任。像北門溝這些地方,正是有了主人翁的意識,這個城市才有了主人。
主人當中有好人,我們怎么用好榜樣的力量?我們認為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但是榜樣還是熟悉的好。我們提出,發現身邊的好人,讓好人成為名人,讓名人作為社會建設的帶頭人。老百姓熟悉的人,用觸手可及的平凡生活樹立了道德的楷模,老百姓效仿,就是在潛移默化中改變生活方式,潤物細無聲的教化是最有作用的,最好的教育、最好的教化就是生活,讓老百姓踏踏實實地生活,不用太多的說教。大家看照片上面這個穿紅衣服的人,非常不簡單,他用15年的時間,用自己的積蓄贍養了45個老人,其中為24個老人送終。她是全國的道德模范,她就是我們身邊的人,她也有很多喜怒哀樂,也有很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但是她是大孝之子,是我們以孝治村的啟發者。
第四點我想講講關于矛盾。每一個社會、每一個城市都有若干個矛盾,但是我們認為,矛盾是出發點,解決矛盾是轉折點。我們要在矛盾和群眾的訴求當中去發現工作的著力點。我們感覺,這個是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下面一句話“尋找矛盾,迎著問題是最省心、最有效的工作方法”,我們不用太多地想我們要干什么,我們有多少宏偉的目標和規劃,其實老百姓提出的矛盾一件一件地解決,我們就在進步,這種進步就會帶來社會的和諧。
下一張照片,這也是我們在實踐當中的一個感受,就是用群眾的方法來治理社會是最為有效的。我這里要講一個和事堂的故事。三寶村有一個和事堂,相當于民間的道德坊,張家李家有矛盾,村里開一個院會,在這個會上,村里的長者、村干部、教師坐在一起,兩家開始辯論,我們提出“三公開”,公開事實、公開政策、公開處理,這既是宣傳的作用,也有化解矛盾的作用,非常好。我們感覺民間有智慧,關鍵在發現,老百姓的辦法比我們多得多,有效得多,所以我們有一種感悟叫做發現就是創造,堅持就是創新。我們過去也走了不少彎路,帶著一種理念、帶著一些想法、帶著一些模式到底下調研,不符合我的要求就不行,上級政策怎么規定,你不達到就不行,我就不兌現政策。但是效果非常不好,所以我們感覺用群眾的方法來治理我們的社會,這個里面還有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就是話語活動。要說老百姓聽得明白的事,聽得明白的話,我們叫做平等地說話,說大白話,說大實話,這樣就能把干部和群眾的心聯在一起。
我們認為化解矛盾最有效的場所或者是最起作用的地方,我們感覺是老百姓熟悉的生活場景。我們曾經也這么做過,建好信訪辦,但是去了的人都在那邊吵架,為什么,他們要從鄉村坐一天的汽車或者幾個小時的汽車,或者是城市的邊緣幾個小時的路來到信訪辦,他的想法和目的本來是為自己辦事,但是他的情緒就是要吵架。我們換一個地方,我們換到他們熟悉的場景之中,換到老年大學的邊上,換到漫灘路上,散步的時候,這種場景之中,老百姓感覺非常親切,一是很方便,二是他說話很清醒、很理智。我陪一位重慶市市長在漫灘路上漫步,一個上訪戶拉住我說,我知道你現在陪領導,我只說兩句話,我自己的想法是想把我的事辦好,不會讓你們的心情變糟糕。非常感人。這使我想到,如果我們把信訪辦、我們為民服務的地方都放在這種場景之中,那是什么樣的狀況。這個確實可以把非常嚴重的問題化解于笑談之中,我覺得這是一種方法。
第五個問題我想講一下組織。組織的作用怎么發揮。一個社會都是由主體組織和機制構建起來的,這個組織我們認為社會建設當中,我們有很多有效運作的民間組織的作用,應該好好發揮。我講一個故事,在巫溪縣有很多總管,就是紅白喜事時候的主持人,我參加過幾次紅白喜事,尤其是喪事,這個總管非常有組織能力,比如說今天客人大概是50桌,就可能有另外48家人抬上自己家的桌子、板凳、鍋碗集中在一家,開始做飯,吃三天,下葬之后,每一家的鍋碗瓢盆又回到每一家去。
當時我就發現,我們的村組織、我們的黨支部根本沒有這種效率,也沒有這種組織能力。而我們對這種組織過去是一種排斥,不予理睬,這種組織的作用應該充分利用起來。所以我們后來把這個紅白喜事上的內容和形式做了一些變化,喪事要辦三天兩天,完全可以宣講政策,培訓農村的實用技術,只要一兩個小時就解決問題了。總管有號召力,號召群眾,為什么我們不能把總管當中的黨員發展成我們村的帶頭人呢?我們現在有幾個鎮有37個總管,其中有20個都成為我們的支部書記、副書記或者村主任,民間組織的力量如此之大,我們為何不用呢?為何排斥于之外成為對立面呢?
另外就是群眾工作部,我們探索了五種方法,用榜樣的力量營造民風、以參與的方式實現互動、以網格化的組織覆蓋城鄉這樣一些辦法,但是需要一套體制、一批干部來貫徹落實到基層去,怎么辦?我們向重慶市委市政府的領導匯報之后得到了認可,成立了一個群眾工作部,這個工作部不是簡單意義上的信訪辦,有的地方也成立了工作部,但是就是信訪辦的翻版,我們不是,我們有四大職能,一是整合群眾工作資源,二是研究群眾工作的方法和政策,三是化解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四是監督群眾工作作風的落實情況,搞民意調查。把信訪、群團、司法調節、低保、社保、醫保的辦事以及慈善組織的捐贈款項全部組織起來了,這樣就歸口到這里,而且這個是黨委的一個工作部門,由我們縣的副書記就是羅成同志直接兼任工作部的部長,由副書記進行整合,下面縣里設一個群工部,掛牌的時候我們征求了老百姓意見,說是掛信訪辦的牌子、掛群工部的牌子還是掛什么,老百姓說干脆搞成一個聯絡中心好一些,我們發現老百姓智慧比我們高很多,你想他到信訪辦就是扯皮,到聯絡中心可以聊天,所以我們這個聯絡中心現在有700平方米,里面設備比我辦公室的設備不知道好多少,包括單間的談話室、電子查閱室都有,我們覺得非常有效。
群工部如何貫徹落實呢?我們做了網格化的管理,就是縱向整合組織資源。比如我要在我的縣委常委班子里過組織生活,在我所在的黨支部縣委過組織生活,要在我居住的地方桃源支部過組織生活或者民主生活會,叫做三重組織生活,不是簡單地解決問題或者說教,有時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會讓人感覺到面紅耳赤。我記得第一次參加的時候就感覺非常下不來臺,有一位70幾歲的老黨員說,我的黨齡比你的年紀還大,你不要以為你是縣委書記有什么了不起,我給你提兩個意見。一是栽了這么多樹,死了那么多,這個樹還要不要栽?你這個縣委書記是怎么當的?第二,我昨天從家門出來,一包垃圾砸在我的肩上,你這個縣委書記當得沒水平。我當時就保證說,第一條,我們春季栽樹的時候一定達到成活率75%。第二個問題我還有所反駁,在你的社區,你作為一個黨員,砸在你的頭上,賴縣委書記嗎?這個老頭不開腔了。第二次,我又去過組織生活,他說我理解到你說的話——“一個支部一個家、一個黨員一盞燈”什么意思,這個燈首先點亮自己,我要做一個好市民,同時要照亮別人,我的家人我要教育他們,其他人如果有不道德的行為我會做斗爭,共產黨員的斗爭精神我現在有了,我這盞燈不僅點亮自己而且要照亮別人。我昨天來之前,還教育了一個隨便亂扔煙頭的人。
我們借這個機會又提出,縣里的明星工程由老百姓投票決定。今年1月份我們開人代會的時候,為了一條投資300萬元的漫灘路投票,結果發現十大明星工程落實下來之后,花錢不多的倒是老百姓感興趣的事情,也是他們渴望的東西。所以,我們認為,組織的作用就應該是這么發揮的。這是我們的一些體會。
實踐當中,我們有一種啟示,這種啟示就是感情決定視角,視角影響認識,認識決定結果。如果我們不帶著感情,我們看問題就會出現不同的認識結果。各位專家、各位新聞媒介的朋友都熟悉,孔子習慣于登泰山而小天下,老子習慣于上善若水、回避矛盾,而我們的佛家講空即是色、色即是空,基督說我們仰望星空,上帝與我同在。我們能這么辦呢?我們能站在山頂上看嗎?我們能夠仰視嗎?我們能夠在虛空之中嗎?我個人感覺,我們必須腳踏實地、平視社會,深入到群眾之中。所以平視這個視角可以使我們發現我們并不繁榮、富裕的城市是如此可愛,平凡的人們如此可敬,在有偏遠的、一定秩序的生活中一定蘊含著民間的巨大智慧,關鍵是我們怎么發現。所以基于此,我們提出建一座平民的城市,有三個支撐,一是目標必須是平實的。二是社會機制必須是平等的,三是全民的心態必須是平和的。只有這樣,這個城市才會是一個真正的平民城市。
第二個我認為是溝通。這個照片多么祥和,就是這么一個對火的過程,但是里面體現了平和的心態,生活的場景通俗的語境就是我們需要的溝通。
第三個主題詞叫做融合,有的同志提出叫做樂和,看到這個照片,巫字下面,上面一橫代表天,下面一橫代表地,通天接地的就是溝通、就是人、就是通靈的人,這個人不是一般的人,左面一個人是陽性的人,右面的是陰性的人,是一個和合的空間。還有就是必須要快樂,必須從容,我們太急迫是快樂不起來的。
最后就是我們渴望的快樂生活。所以基于此,我們提出來一個構架,就是看不見的城市需要平實、平等、平和,需要尊重、溝通、融合加以支撐,這就是我今天想說的。
還有一個有趣的事情,昨天晚上我給家里打了一個電話,我說我今天發言的題目想定名為《看不見的城市》,今天早晨我夫人給我發了一個信息,讓我非常感動,她是這么說的,卡爾諾維有一本《看不見的城市》這本書,建議你去看一下。他說看不見的城市是一些由夢想的物像砌成的熱望,是一些在越來越難以把城市當成家園來生活的時刻,獻給城市的最精彩的一首愛情詩。有記憶的城市是有精靈駐扎的城市,既然看不見的城市是如此美好,我們又是如此熱望,讓我們為此努力吧。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