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黔南州州委、州政府十天時間搬遷拆除州級單位18家,搬遷面積2.3萬平方米,拆除1.4萬平方米。被拆的單位都在馬鞍山棚戶區改造規劃區域之內,被拆的辦公樓根本不是危舊房,有的剛裝修完不久。一些并不破舊的居民樓也納入拆遷范圍。
有個概念叫“破窗效應”,其鼓吹者聲稱,當砸爛一扇窗戶,會帶來修理工就業、玻璃生產、工業運輸等一系列連鎖反應,進而推動社會產值。說白了,就是所謂的“毀滅創造價值”。這種理論看似成立,其實卻是以無端消耗社會資源為代價,是一種病態的“發展”,最終會將社會帶入“毀滅循環”。
一些地方的管理者未必知道啥叫“破窗”,但他們曉得大拆能“創造”GDP,大建也能“創造”GDP,怎么都可以歸入政績。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一些地方的馬路為啥成為“拉鏈工程”?這只是各方協調有問題嗎?誰能說沒有“折騰產值”的意思?還有觀點認為中國建筑常?!岸堂?,這一方面是因為建筑質量有問題,另一方面則是某些決策規劃一會一變,某些領導一任一個主意。所以,我們看到各地的“造城”項目此起彼伏,經營城市思維下,賣地財政獨占鰲頭,房價高企令群眾怨聲載道,房價控制總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地產調控頻頻淪為空調。
高層要求本屆政府任期內,嚴禁新建改建政府性樓堂館所。而貴州省黔南州政府,卻打著棚戶區改造的名義,“捎帶”著就將當地的18家州級單位搬遷拆除。這種“大手筆”既充斥著頂風違規的有恃無恐,又反映出以往類似大拆工程與超標建設辦公樓處理的不了了之,甚至還有干部因此被視為“有魄力”而得以升遷。這樣的吊詭令人深思。
雖然一些城市因為拆建“看上去美了”,但依然沒有核心造血能力,缺少支柱產業與能夠帶動實體經濟的發展引擎。與此同時,地方財政因為折騰而負債累累,農民被強行轉化為市民,卻沒有謀生的技能,這實際是拔苗助長與驢屎表面光。
房已經拆了,事已經辦了,折騰已成既定事實。對于這樣的情況,高層將如何處置?科學發展的貫徹與執行,能允許如此亂搞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