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不承認,中國的城市正變得越來越美。越來越多的高樓大廈,越建越寬的馬路,名目繁多的城市花園,堪稱公園的高檔小區,以及一個挨著一個的高檔賓館飯店、商業綜合體、豪華辦公大樓,還有各種高檔娛樂場所。
如果搭乘夜間的飛機,城市亮光工程更會將一幅幅美得不能再美的畫送到你的眼前,讓你目不暇接。
但是,當你生活在這些城市,特別是永久地生活在這些城市,你卻會慢慢發現,雖然城市在一天天地變美,一天天地變得花枝招展,但是,卻越來越沒有氣質,越來越沒有文化和精神內涵。更多情況下,你根本沒有心情去欣賞這樣的美、這樣的花枝招展。相反,你會覺得這種美是多么的虛幻、多么的沒有耐看性。花枝招展的背后,更是缺乏應有的修養和氣質、應有的文化和精神。
我們說,城市就是一個人,到底是真美還是假美,并不完全取決于外表,更取決于內涵、取決于氣質、取決于有沒有相應的氣質和精神。
很簡單的道理,一個人,如果僅有漂亮的外表,而缺乏內在的氣質和修養,縱然能夠產生一定的眼球效應,能夠在剎那間讓人產生美感、產生心跳的感覺,甚至產生某種沖動。但是,當這種美沒有足夠的氣質和內涵做支撐,不要多長時間,就會出現審美疲勞,就會失去新鮮感,甚至產生逃離的感覺。因為,被美掩蓋掉的缺點和缺陷,會一個個地暴露在你的面前,并讓最初的美慢慢地消失,最終演化成丑。
中國的城市建設,就正在慢慢地陷入這樣一種狀態、一種格局、一種怪圈。
從這些年各地城市建設的理念來看,就正在被形式上的大和表面上的美所左右,幾乎所有的城市,都在為了做大和做美,不惜一切代價地擴大城市規模,建設各種看起來很美、但卻沒有多少內在氣質的建筑和設施,包括北京、上海在內的一線城市,已經擴張得伸不開手腳,張不開翅膀,二線城市則在一片擴張聲中,加速步一線城市的后塵,三、四線城市,雖然表面上還沒有出現一、二線城市的問題,但實際上一、二線城市的問題,也已經在這些城市的身上慢慢地出現。有些問題甚至比一、二線城市的還要嚴重。如被稱作“鬼城”的鄂爾多斯、神木等。
為什么中國的戶籍制度不敢放開,很大程度上,就與城市建設理念出現的問題有著十分緊密的關系。因為,一旦放開,困擾城市的各種問題,如就業、社會保障、醫療衛生、教育等就有可能出現癱瘓的現象。因為,地方政府在追求城市規模和外在形象時,并沒有認真考慮過如何解決這些方面的問題。過去沒有、現在沒有,將來會不會考慮,也很難有人作出明確的答復。
也正是因為建設理念方面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因此,在城市建設過程中,氣質、內涵、精神也就被嚴重忽視了。
從氣質來看,中國的城市正在出現“韓國式”的美人造型,呈現同質化。譬如北京,過去的“四合院之美”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幢幢將人壓得喘不過氣來的高樓大廈。又如西安,一直引以為自豪的井字型城市架構,也在一幢幢的高樓大廈和新的馬路下,逐步淡出人們的記憶。而在其他文化底蘊很深的城市,也在鋼筋混凝土下,變賣一個個的火柴盒結構。
想一想,一個沒有自身特色的城市,還有什么氣質可言,還如何讓城市變得越來越來越有氣質呢?
從內涵來看,原本都有一定文化內涵、文化積淀的城市,也在大拆大建中,割斷了歷史,割裂了文化傳承,特別是那些在野蠻聲中被拆除的古建筑,更讓中國的傳統文化遭受了極大的破壞。如果說“文革”是一場文化浩劫的話,今天的大拆大建,可能產生的后果,一點也不比“文革”差。想一想,北京某些拆遷人員敢于發出只要給錢多、連故宮也敢拆的“豪言壯語”,文化在某些地方、某些人眼中,還算什么呢?連文化都不要的城市建設,還會留下什么內涵呢?沒有內涵的外在美,還會給人留下什么樣的美感呢?
從精神來看,雖然過去的城市,外在沒有太多值得炫耀的地方,甚至給人一種陳和舊的感覺,但是,卻都有一種精神在閃爍,給人以積極向上的力量。但是,當這些看起來陳舊、但精神作用很強的建筑被同質化的鋼筋混凝土替代以后,依附于這些老建筑的精神力量,也隨之消失了。更重要的,當地上建筑與地下設施完全不配套的現象發生以后,類似于“城市看海”這樣的問題也頻頻出現在了城市居民的面前,并對城市居民的生活產生了極為不利的影響。那么,生活在這些城市的居民,還有什么樣的精神力量呢?一座沒有精神力量的城市,又怎么可能煥發生機活力呢?
要知道,一座城市的精神,決不是高樓大廈和寬敞的馬路所能體現的。真正的精神,來自于特色和個性,來自于對城市的記憶。就象談起巴黎,就想到浪漫,談起威尼斯,就想到水城,談起耶路撒冷,就想到宗教,談起紐約,就想到華爾街一樣,談起倫敦,就想起金融。那么,談起中國的城市,還能讓人想到什么呢?譬如北京,譬如上海,譬如廣州,譬如深圳。
是的,中國的城市正在越來越大、越來越美。但是,它還能讓人想起什么呢?氣質、精神還是內涵?
按照中共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要求,中國將加快城鎮化建設步伐。但是,城鎮化將以什么樣的形象展現在人們的面前,會不會象前一輪城市化建設一樣,變成一個個沒有氣質、內涵和精神的狀態,值得重視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