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次,你想起“鄉愁”這個詞,是在什么時候?
紙面上的鄉愁,似乎還停留在85歲的前輩老詩人余光中和70歲的女詩人席慕容的詩里,定格在淺淺的一灣海峽水就能將人長遠分開、必須靠一枚小小郵票才能聯絡的年代,在生長于江南的女子對長河大漠、英雄豪杰的悵惘想象里。
心底的鄉愁呢?也許久已不來煩擾或是撩撥我們了吧——越來越多的人居住于城市而不是鄉村,越來越多的鄉村正在脫離它的傳統風貌與精神,越來越便捷快速的交通與通訊方式允許我們“天涯共此時”。
完全沒有想到,這一次,居然是在中共中央出臺正式規劃文件里讀到了“鄉愁”二字。
“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在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提出的推進城鎮化的六大主要任務中,這原本只是其中第五項“提高城鎮建設水平”任務內容中間的一小部分。但因其從內容實質到表述形式的獨到之處,一下子成了整個文件中最受關注、最引發熱議的一句話。用時尚說法來概括就是,這么詩意、“文藝范兒”的文件語言,以前沒見過,也沒想到可以有。擺脫四平八穩、繁復枯燥的官話套話,用老百姓看得明白、直觀易懂的方式發文件、談工作,這也算是新風中的一例。
然而,讓人們興奮的,絕不只是“說法兒”,而是這句話所描繪出的未來中國城市建設的新目標、新藍圖、新形制。一座城市,要“望得見山”,多半便不能一味貪大攀高,讓鋼鐵摩天樓隨意遮擋住自然的綠野青山;“看得見水”,意味著城市要留住活潑流動的水脈,可以讓城市化之后的人們,依然有親水、與自然相融的機會;“記得住鄉愁”,更是兼從自然與歷史傳統的角度,對未來城市的規劃建設提出了具體要求。聯系其上下文可知,當代中國的最高管理者們期待的是,由此來實現中國城鎮發展的“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這大概也是第一次,我們將“天人合一”的傳統理念,鄭重其事地寫進現代中國城鎮建設的總規劃里。
在這之前,向著現代化、國際化高速奔跑的我們,已快要將“鄉愁”給弄丟了:美麗鄉村的水污了、地荒了、人空了、新建的村舍成了城里樓房的簡陋版,教人難生留戀;中心鎮與縣城們你仿白宮他造凱旋門,個個都有一個配著不倫不類雕塑的中心廣場和氣派的政府高門樓,“千城一面”少有個性;一線大城更是仿英超美,只顧刷新高度,惟恐不夠“先進”和奢華,而視傳統街區為發展包袱,砍了百年大樹毫不心疼……有多少游子海外歸來,感慨找不到那個牽動著自己情感記憶的城市或鄉村了;即或是生活在其中的人們,也一樣發現,周遭的世界已變得如此陌異。
“記得住鄉愁”,給了我們城市規劃與建設的新坐標。我們不可能阻擋住現代中國的急速發生中的面貌之變,但我們至少可以在人為決策的層面上,減少一點好大喜功與人云亦云式的愚魯盲動,多一點對民族文化傳統與自然生態的自信和尊重,不將一代人的GDP成績單,建立在拆真建偽的無效重復建設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