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衢州衢江區蓮花鎮某村的民風一直淳樸,平時村民也習慣了不鎖門。可今年年初起,村里出現了一系列怪事:先是徐大叔家抽屜里的硬幣不翼而飛;接著吳阿姨女兒放在房間里的兩部手機也不見了蹤影……僅蓮花鎮派出所記錄的在案的案件有18起。后來案件告破,犯罪嫌疑人居然是個12歲的留守兒童。
一個未滿14歲的兒童,居然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偷盜18起,這種事情的出現,我們當然不能僅僅歸咎于他是個留守兒童,因為留守構不成問題孩子的充分條件。但是,留守兒童卻與家庭教育有著重要的關系,談到孩子能夠做出這種事情的原因,留守兒童都是一個不可回避的話題。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飛速發展,城鎮化進程加快,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進城務工,造成了農村的空心化,而這樣狀況造成的最直接的結果就是留守兒童不斷增多。不可否認的一個事實是,中國的工業化進程確實是以犧牲農村為代價的。
另一方面,家庭針對個人而言,乃是最重要的一個單位,而城鎮化進程的加快本應是社會進步的表現,但在中國,其卻撕裂了一個個家庭,讓本應該充滿著天倫之樂的單位被撕得支離破碎,所以,城市虧欠農村的實在是太多了。
三農問題本來就是中國社會問題的重中之重,而在中國脆弱的農村,留守兒童更值得關注,因為他們已經離開了自己的父母,享受著不公平的教育資源,如果價值觀的構建再出現偏差,那么社會的發展便偏離了以人為本的方向,經濟的高速增長真的是得不償失的。而留守兒童問題也是當今中國在發展過程當中不可回避的一個問題,不能成為這個社會被遺忘的角落。
在現實當中,對于農村勞動力向城市的轉移,似乎大多數人都認為是正常的,因為這是市場調節資源的結果,務工的收入高于務農,所以,農民進城務工對自己的家庭來說也是很劃算的,在這種情況下,農民與城市建設似乎成了一個雙贏的格局。于是乎在面對用工荒的時候,持這種觀點的人便認為,只要提高待遇,用工荒問題順利成章就可以得到解決。
但是現實卻給了這部分人狠狠的一記耳光。事實證明,在近些年來,大批農民工返鄉不再愿意重返城市的原因就是為了維系家庭這一紐帶。在中國的傳統文化當中,家庭乃是最基本的一個單位,錢是可以賺,但是親情是無法割舍的,隨著人們對孩子家庭教育的重視,寧愿少去賺點錢也愿意把家族的希望培養好,不讓其偏離正軌。雖然說這還不能夠掩蓋留守兒童大量存在這一問題,但其卻代表了一種趨勢,更是一種教育觀念的進步。
進一步來講,為農村留守兒童構建一個健康的成長環境也離不開政府和社會的關愛,雖然近些年來,國家加強了對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重視,但是其力度還需要加強,也只有各方合力,才能不辜負國家的未來和希望。
不管經濟發展再快,留守兒童始終都是這個社會的痛,而要想實現真正的以人為本,留守兒童絕對不能成為這個社會遺忘的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