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级成人毛片免费视频高清/国产精品久久自在自2021/国产一级内谢a级高清毛片/九九热亚洲精品综合视频 - 俺去俺去啦最新官网在线

以傳播城市化專業知識為己任
2024年11月24日
星期日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山東增強內生動力推進“家門口的城鎮化”
時間:2013-12-11 11:27:47  來源:新華網山東頻道  作者:席敏 

    農民在本地打工就業,在老家住上寬敞舒適的樓房,在家門口享受便捷優質的公共服務……近年來,山東省通過大力發展縣域經濟,開展“百鎮建設示范行動”引領小城鎮健康發展,大力推動“家門口的城鎮化”,不斷提升城鎮化的內生動力,讓農村的變化看得見、摸得著,農村老百姓的生活幸福感也日益增加。

    一組數據或可表明山東的城鎮化特征:全省1370萬流動人口,85%在本省內流動,50%在本縣內轉移;全省5078萬城鎮人口,53.4%分布在縣(市)鎮;2012年,山東全省人口城鎮化率52.43%,戶籍城鎮化率41.97%,戶籍城鎮化率與人口城鎮化率比例位居全國各省區第四位。

    今年,山東調整了城鎮化工作領導小組,書記、省長任組長,成員單位由原來的18個擴大到29個,這在全國也是不多見的。目前,依托內生動力不斷增強,山東省城鎮化已進入提質加速發展階段,并成功走出一條依托縣域發展、小城鎮建設和農村新型社區建設推動就地就近城鎮化的路子。

    ·縣域經濟發展:構建新型城鎮化主要載體

    “現在,俺不但住進了寬敞明亮的樓房,而且還能在園區打工,現在啥也不愁了。”家住山東省齊河縣表白寺鎮譚家社區居民郝加廷說。譚家社區居民的生活質變,源于齊河縣農村社區、產業園區“兩區同建”的順利推進。

    表白寺鎮黨委書記宋利說:“兩區同建,就是農村社區與產業園區同步建設。讓農民住上樓,只能改善農民生活環境;只有發展產業,提高收入,讓農民住得起樓,才能從根本上提升農民的幸福感,讓他們真正過上更體面有尊嚴的生活。”

    譚家社區建設是山東推進就地就近城鎮化的一個縮影。縣域經濟的發展構建出山東新型城鎮化的主要載體,為山東就地就近城鎮化提供了現實依據和重要支撐。

    縣一級處于城鄉結合部,具有承上啟下的重要地位。山東80%以上的人口和地區生產總值、60%左右的地方財政收入集中在縣域。歷屆山東省委省政府清醒地認識到,縣域活則全省活,縣域強則全省強,始終把發展縣域經濟作為推動全省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重要抓手。

    2003年、2006年、2012年,山東省委、省政府先后三次出臺推進縣域經濟發展的意見,實施“雙30”工程,突出抓好30個經濟強縣和30個經濟欠發達縣,形成了強縣率先發展、中間縣加速崛起、欠發達縣跨越式發展的新局面,縣域經濟實力顯著增強。

    菏澤是山東西部縣域經濟發展較慢的地區。山東省2004年作出西部突破菏澤的重大決策部署,在財政資金、出口退稅、基礎設施建設、工業用電、轉移支付、人才吸引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政策,由8個經濟強縣市、8個省直部門和10個大企業對口幫扶菏澤8個縣(區),使菏澤各縣(區)的發展步入快車道。

    縣域經濟增長離不開寬松的發展環境,這就需要“放水養魚”。按照“能放都放、權責統一”和“誰投資、誰決策、誰受益”的原則,山東先后兩次下放管理權限。對30個強縣專門制定推動強縣增創發展新優勢的7條具體政策,經濟強縣下放權限,創造環境,實現率先發展;對30個弱縣制定了幫助欠發達縣快速發展的14條具體政策,加大對欠發達縣的幫扶,培育自身造血能力,促其跨越式發展。

    一系列圍繞體制機制的創新變革舉措也為山東縣域經濟發展鋪平道路。2009年山東確定20個省直管縣財政體制改革試點縣,進一步規范財政體制,加大省級扶持力度,減少運轉層次,提高管理效率;轉變縣級政府職能,推進政府職能改革,提高政府服務效率,進一步理順政府與企業、市場與社會的關系,減少政府對微觀經濟活動的干預;取消農業非農業戶口性質的劃分,實現了統一的戶口登記管理制度,全面放開縣(市)一級戶籍,為農民進城掃清體制和政策障礙。

    在山東,“考核指揮棒”逐漸向縣域經濟發展傾斜,引領正確的發展思路。山東省級財政設立縣域經濟發展獎勵資金,列入省級預算,對綜合考評位于前列和稅收收入達到一定規模、增幅超過全省平均水平的縣(市)以及工作措施得力、貢獻突出的縣(市)給予獎勵,對解決縣域發展中的突出困難、瓶頸制約以及鼓勵特色產業和優勢行業發展等給予適當補助,引導全省縣域經濟快速發展、科學發展。

    在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強力推動下,強縣率先發展、中等縣加速崛起、欠發達縣跨越式追趕的生動局面已在山東形成,并不斷鞏固。

    2012年,山東省有26個縣(市)進入全國縣域經濟百強,16個縣(市)進入全國中小城市綜合實力百強,公共財政預算收入過50億元、40億元、30億元的縣(市)分別達到10個、19個和31個,縣域經濟在全省經濟社會中的主體地位和基礎作用更加突出。

    縣域經濟的快速發展,有力帶動了產業和人口的集聚。2005年以來,山東縣城(含縣級市市區)城鎮人口年均增長率達到9.6%,遠遠快于大城市0.9%的增長速度。到2012年底,5078萬城鎮人口中,30.1%分布在縣城(含縣級市市區),縣城已成為山東吸納農業轉移人口的主要載體。

    ·百鎮示范建設:引領小城鎮健康發展

    小城鎮是推進新型城鎮化、統籌城鄉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節點,是就近轉移農村人口的重要平臺。山東是人口大省,成百萬、上千萬的農村勞動力都轉到大中城市不現實、不經濟,小城鎮恰恰可以有效吸納農村人口就地就近轉移,能夠為他們進城提供低門檻、低成本的就業、定居和創業環境。

    近年來,山東省小城鎮建設和發展取得明顯成效,但總體上經濟實力不強、產業層次偏低、承載能力較弱,特別是大鎮強鎮數量不多。

    針對這些問題,山東省委、省政府先后于1994年、1998年、2007年、2012年專門出臺加快小城鎮發展的文件,并于2003年、2007年、2012年三次召開高規格的小城鎮建設工作會議,部署小城鎮建設的重大問題。

    2012年6月,山東確定在全省選擇100個鎮,在擴權強鎮、發展用地、擴大財權、金融服務、資金扶持、人才引進、機構設置等方面給予一定支持政策,著力打造縣域經濟發展次中心,培育出一批大鎮強鎮,帶動全省小城鎮提升建設和發展水平。

    為確保示范鎮建設用地,2012年山東優先安排示范鎮進行鄉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試點,根據城鎮總體規劃相應進行調整優化,把經濟、社會、生態等目標落實到空間布局和用地安排上。目前共有93個示范鎮完成了總體規劃的修編工作,各示范鎮也跟進編制詳細規劃和專業規劃,截至目前100個示范鎮共編制各類詳細規劃169個、專業規劃202個,有力地指導了示范鎮建設。

    產業發展造就了一批特色鮮明、優勢突出的特色強鎮。壽光市侯鎮形成了鹽化工、石油化工、鋼鐵冶煉等五大產業,獲得了“山東鹽化工產業第一鎮”、“中國產業集群經濟示范鎮”等榮譽稱號;鄒城市太平鎮大力培植“百億榮信”、“百億泰玻”等百億產業集群;滕州市西崗鎮高標準規劃建設9.2平方公里的煤化工苯制品工業園;榮成市俚島鎮著力打造修造船、海洋食品加工、濱海休閑旅游等主導產業集群發展格局。

    2012年,示范鎮地方財政收入同比增41%,比全省平均增幅水平高13個百分點;鎮均地方財政收入1.1億元,是全省平均水平的2.5倍。其中,地方財政收入1億元以上的鎮有35個。

    鎮域經濟的發展了,城鎮面貌改善和基礎設施建設也相應跟上。2012年100個示范鎮共完成基礎設施建設項目720個、總投資65.7億元,社會事業項目314個、總投資34億元,公共服務平臺項目113個、總投資4.7億元。

    經濟發達了,硬件設施完善了,小城鎮發展自然水到渠成。

    當年,山東100個示范鎮建成區面積、建成區人口分別為682平方公里、305萬人,分別增長18.9%、17.2%,是全省平均增幅的1.3、1.6倍;全省示范鎮建成區常住人口達1297萬人,為全省城鎮化水平提供了12.6%的貢獻率。

    示范鎮的發展為山東小城鎮的發展提供了樣板,作出了示范。為擴大示范效應,山東省政府決定,今年在原有100個示范鎮的基礎上,再新增100個示范鎮,同時改進指導和支持方式,促使其形成內生增長動力。

    ·農村新型社區:推進“家門口的城鎮化”

    陳舊的農屋變身嶄新敞亮的大宅,散落零碎的農村居住格局規劃整合成錯落有致的現代社區,超市、社區診所、健身場所一應俱全……隨著一大批農村新型社區的建成,使廣大農民在不離土不離鄉的情況下,過上了城里人的生活,山東也走出了一條統籌城鄉發展、推進城鄉一體化的新路子。

    2009年以來,結合大規模農房建設與危房改造,山東建成了一大批人口規模較大、功能設施完善、公共服務配套、居住環境優美的農村新型社區,推進了“家門口的城鎮化”。

    今年,山東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強農村新型社區建設推進城鎮化進程的意見》、《農村新型社區納入城鎮化管理標準》,召開全省會議進行部署,進一步加大農村新型社區建設推進力度。

    目前,全省共建設農村新型社區5190個,其中萬人以上社區134個、3000-10000人的1321個,約有381萬戶、1254萬人入住農村新型社區。

    “建不建,怎么建”,由群眾自己說了算。在農房建設和改造過程中,山東省各級政府部門充分傾聽農民的呼聲,尊重農民意愿,從農村實際出發,不搞“一刀切”。同時,山東省也加大財政支持和吸引社會資金投入,減輕群眾負擔,并加強質量監管,讓群眾搬得舒心、住得放心。

    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并不是住宅樓、道路、綠化區的簡單組合,也不能抹殺原有的鄉村風俗,這離不開科學的規劃。本著方便農民生產生活、保護農村生態環境、尊重鄉村風俗習慣、突出地域文化特色、促進農村產業調整的原則,山東各地堅持科學規劃、整體設計,與土地利用、產業發展、生態建設、水利交通等規劃相銜接,編制新的縣域村鎮體系規劃,有效指導社區建設。

    德州齊河縣1014個行政村合并為361個行政社區,在此基礎上又規劃為60個并居型大社區,每個社區人口控制在5000-10000人,目前已有22個社區全部或部分建成,入住群眾3萬戶、12萬人;濟寧汶上縣委托中國社會科學院編制統籌城鄉發展總體規劃綱要、縣域村鎮體系規劃,科學確定了農村社區建設布點,將全縣493個行政村規劃為97個農村新型社區,優化城鄉空間建設布局。

    群眾搬進樓房不僅希望住得寬敞,更希望過得舒適和生活便捷,并享受和城里人一樣的公共服務。在新型農村社區建設中,山東各地統籌安排路、水、電、氣、暖、排污、環衛、通信等設施建設,與社區同步設計、同步施工、同步交付使用。目前,全省的農村新型社區中,49.2%的農戶使用上了燃氣,45.2%的生活污水實現了集中處理,絕大部分社區對生活垃圾進行集中收集,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得到大幅改善。

    山東將實現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作為農村新型社區建設的重要任務,加快構建以公共服務機構為依托、專業經濟組織為基礎、其他社會力量為補充,公益性服務和經營性服務相結合、專項服務和綜合服務相協調的新型農村社區服務體系,努力推進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

    濟南、棗莊、東營、煙臺、萊蕪等地依托農村社區服務中心,積極為社區居民提供醫療衛生、計劃生育、文化教育、社會福利、社會救助、生活照料和技術技能培訓、科技信息咨詢等“一站式”綜合服務;各類組織、企業和個人通過投資入股、合作經營等形式,興辦社區便民超市、農資供應、金融保險等服務項目,為群眾提供便捷高效的近距離服務。同時,農村新型社區建設配套建設了文體活動中心、村文化活動室、農家書屋、閱報欄和廣播電視網、電信網、互聯網等

    上樓只能改變農村居住環境,沒有產業支撐和收入的改觀,外觀再好的農村建設也只是無本之源。山東農村新型社區建設與發展一二三產業相結合,同步建設各類產業園區,努力增加農民收入,不僅讓農民“搬得進”,還讓農民“住得起、穩得住”,使農民居住在社區、就業在園區,實現就地就近城鎮化。

    濟寧汶上縣楊店鄉推行“社區+項目”的模式,其濱湖社區利用舊村改造節約出的土地,規劃建設了占地500畝的工業項目區,安排就業人員3000人,增加社區居民收入4000余萬元。龍口市按照“強龍頭、建基地、拉鏈條、帶農戶、創品牌”的思路,通過鼓勵農村土地流轉,發展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強化農業服務體系建設,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規模化、標準化經營,有效促進了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農民向新型職業農民和產業工人轉變,帶動和轉移農村勞動力8.4萬人,2012年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突破1.5萬元。

    正是把農村住房和農民就業問題統籌考慮同步施策,山東做到既讓農民買得起新房,又解決了農民生產經營、養老保險等長遠生計問題,確保了農村經濟的長遠發展和農村的長治久安。

相關新聞
友情鏈接:  國務院 住建部 自然資源部 發改委 衛健委 交通運輸部 科技部 環保部 工信部 農業農村部
國家開發銀行 中國銀行 中國工商銀行 中國建設銀行 招商銀行 興業銀行 新華社 中新社 搜狐焦點網 新浪樂居 搜房
中國風景園林網 清華大學 北京大學 人民大學 中國社會科學院 北京工業大學 北京理工大學 北京科技大學 北京林業大學 北京交通大學
城市化網版權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