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傷心地何不逃離?
生命易逝,無有夏花之燦爛,只在某個角落寂靜凋零。又有人墜樓了,又是在富士康。這樣一個地方,具有讓人絕望而決絕的力量。飛轉不止的機器、緊張忙碌的工作,不經意間偷去了工人們心底的留戀。于是,自殺的種子早已植下,告別不過是“困倦”在某個節點的爆發。富士康“十三連跳”,已然不是巧合。個體悲劇循環至此,其后必然存在既久且堅的誘因。這是一家企業的恥辱,這是整個社會的不幸。
警方調查已經有了結論,家屬也表示認可,但我們的反思與追問遠沒有結束。兩天來,太多的人,試著以各自視角剖析這場離奇。指摘資方者,痛陳富士康企業文化冷漠,對員工缺少關懷;研究代際差異者,直言80、90后心理脆弱、抗壓能力孱微;關注體制者,認為如今分配格局欠公平,辛勞至此收入亦寥寥;深究問責者,批判勞動監察部門履職缺位。凡此種種,不可謂不全面、不可謂不深刻!
“十三連跳”的悲劇,摻雜了太多糾葛,視為諸般矛盾的綜合體亦不為過。或許求因本就無解,因為我們不知道里面發生的一切。真正有價值的追問是,為什么不出來呢?逃離那個讓人膽顫的工廠!一個讓人求死的地方,難道值得留戀?墜樓如此頻繁,該廠卻依舊人氣興旺,本就是個吊詭的現象。市場是開放的、工人是獨立的。為了給自己創造希望,為了不至重蹈覆轍,有太多理由選擇離開。但,這一切并沒有發生。食堂依舊擁擠、宿舍從未空置、求職者繼續趨之若鶩。
“勞工荒”尚待緩解,理論上工人們不會無地可去。之所以“迷戀”富士康,想必是權衡利弊后的理性選擇:這是一家工資標準且及時的公司,有完善的保險、休閑設施,甚至建起了“發泄吧”。然而,去別處會怎樣呢?會有如此“安逸”嗎?顯然,沒有誰能給出樂觀而自信的回答。富士康盡管不是家讓人滿意的企業,但至少不算很差——相對于大部分企業的失范而言。
工人們是自由的,誰也不能阻擋他們離開富士康;工人們又是不自由的,因為除此他們別無心儀的去處。富士康的員工,視域所見看不到改善命運的出口,因為他們的待遇已然近乎“業界最優”。但即使是這樣的“最優”,也仍然讓人失望。長久以來,勞動力市場對資方太過縱容,導致工人處境普遍困頓。所以,若要“墜樓事件”畫上句號,必得從提高全行業用工標準做起,至少要讓年輕人有選擇的余地。當工人待遇普遍提高,誰還會留戀富士康?當太多人離開,富士康還會這般安之若素?
是富士康病了,還是我們的社會出了問題?
富士康員工跳樓問題到底是企業的問題,還是社會系列問題的另一種反映呢?是富士康出了問題,還是我們的社會出了問題?其實答案是顯而易見的。
中國目前的社會問題是,經濟發展了,民怨反而增加了,許多專家學者都對此發表了真知灼見,然而社會問題并沒有得到深入的解決,反而不時地變換形式出現,也許下一次又將以“跳樓”以外的其它形式反映出來。因此如果我們不深入地看待這些問題,并對從根本上對這些問題采取對策的話,那么震驚社會的熱點問題就會層出不窮。
現在看起來,要從一個企業或者某一個方面來解決問題,仍然是“頭疼醫頭,腳疼醫腳”。所有輪換出現的熱點問題,其實都是因為當今社會利益至上,金錢至上的結果。就連政府也成為利益集團,而社會上的弱勢群體卻沒有代言人。就拿富士康來說,一邊是跳樓,另一邊每天還有數百人涌向那里成為“工廠的奴隸”,盡管誰都知道那是一個血汗工廠,工作和生活環境極其嚴峻,然而那里的工人只能選擇沉默,否則就是跳樓!
現實社會中存在的一系列熱點問題,比如校園暴力事件、房價問題、城管暴力執法、暴力拆遷、勞動者收入低等,根本上是缺乏相應的機構和組織來幫助和維護這些弱勢群體的權益,來替他們撐腰作主,所以說僅僅讓社會的輿論對其施壓,做一些防范的措施根本無濟于事。
現在最根本的問題是廣大的工農等弱勢群體要能夠自覺,要敢于維護自己的權利和利益。在這個過程中,一方面發揮輿論的導向作用,另一方面需要一些社會組織和機構特別是像工會、婦聯等這樣的組織,能夠挺身而出,能夠更多地代表廣大企業員工的利益,敢于對富士康說“不”,敢于對類似的熱點問題的暴露說“不”。只有一些機構和組織成為職工民眾等弱勢群體的代言人,才能夠促使社會扭轉這種狀況。關鍵是黨和政府要支持工會等一些能夠幫助弱勢群體的維權組織,使其敢于對一些社會熱點問題據理抗爭,只有這樣才能夠形成強大的力量,才能促進改變社會的現狀!
從富士康到本田:產業工人的覺醒!
富士康“13跳”不僅刺痛了富士康,也刺痛了中國的制造業,更給世界驚世駭俗之感。富士康的問題不是富士康的專利,富士康是中國所有企業的代表,因此富士康問題是社會問題。跳樓事件接踵而至,在公安介入后、在政府介入后、記者臥底后、老板道歉后依然跳樓不止,這說明什么?只能說明事件后所采取“一切措施”并未找到事件的根源,也就更談不上對癥下藥。事件的癥結所在就是沒有處理好“人”的問題,企業、政府為利潤,把一切“人性”的東西拋到九霄云外。
為何采取那么多的措施,不僅毫無效果,而且更有推波助瀾的作用?原因就在于各方介入的目的和動機不是為了人的問題,而為的是平息事件,為的是“不再跳”,為的是地區的所謂穩定,為的是經濟的持續發展,為的是那些看不見、又大的不能再大的“面子”。人的問題,依然被漠然視之:一跳、二跳…七跳、八跳相關部門無人關注、無動于衷;九跳深圳地方政府、公安介入,結果是自殺、原因復雜;記者臥底后,坦誠存在心理問題,不敢下“血汗”結論;十跳,郭老板姍姍來遲,且不以為然、極不情愿,只是心痛的添置150萬平方米的防跳網,以“摔不死”為原則,并爆出企業的“不許跳”協議,等等。
事態發展到這一地步,已經有點覆水難收,打工者和國人的憤怒終于爆發,原來打工者的顧及、擔憂,統統化作憤怒的力量,為自己的“生存”與“尊嚴”而戰。地方政府難、富士康難,難在如何收場?如何向國人和世界有一個合理、且能讓人信服的交代。
“富士康”事件還在喧囂之中,又聞“本田罷工”。與“富士康”員工的無奈、無助的“跳”相比,“本田”員工的“不跳的”抗爭是明智之舉。“本田罷工”事件無疑受到“富士康”事件的影響,對自己被“奴役”身同感受,也正是各方的介入增強了“本田”員工抗爭的信心與勇氣。但“本田罷工”只是一種“民間”的行為,缺少組織性,于是也就缺少徹底性和革命性,必然導致“罷工”的不徹底性、軟弱性和妥協性。前段時間,歐洲“漢莎”航空事件,以工會的強硬態勢,博得勞資雙方的“和解”,為會員贏得利益。在目前的中國,工會這一維護員工的組織,已經形同虛設,職能弱化的蕩然無存,甚至成為企業“管理”勞動者的“幫兇”。
我們不希望出現全國的“大罷工”,但我們也不能一而再再而三的犧牲勞動者的生命與尊嚴。在“富士康”和“本田”事件中,一部分人已經成為“維權”的受害者,有關部門開始“協調”,我們懷著天真的美好的愿望,期待一個能慰藉人心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