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人員兩地跑,只為證明“自己還活著”,這種窘境很多老人常遇到。有老人反映年年兩地折騰;有關部門則回應:每年都有人冒領養老金。傳統認證通常采用紙質郵寄資格認證的方式,郵寄的認證表一旦在途中丟失,就會造成養老金停發,重辦手續又比較麻煩。”因此,大部分退休人員還是選擇了回老家辦理。一般情況下,退休人員為此不得不帶著材料兩地跑,可以說是相當麻煩,來回一趟,光車費就要1000多元,還不包括其他的折騰。(據11月29日《人民日報》)
其實,正如相關部門回應的那樣,退休老人去世之后,其親屬不及時“報減”,依然繼續冒領養老金的行為,盡管媒體鮮有報道,但卻并不鮮見,而且即使被發現,不但追回冒領的款項比較難,追回的成本甚至還會“得不償失”,這也迫使一些地方社保部門不得不對每年的“認證”更加嚴格,盡最大能力來“防范于未然”,盡管如此,有時還是防不勝防,筆者從事多年的這項工作,對此深有體會,也很清楚這項“活著”的認證,對很多老人而言,確實有些“折騰”甚至傷其尊嚴從心理上難以接受,但確實又是不得已而為之。
我們都知道,任何一個地方的社保部門,所管理的離退休職工少則數千多則上萬,為了減少對老人們的“折騰”,又能做到細致認證,通常采取的方式就是讓本地居住老人每年到社保部門制定地點統一照相,而拍攝的背景每年都不同,所拍攝的“認證照”由工作人員與本人往年照片進行比對,而對居住外地的老人根據情況不同也采取的相應辦法,比如讓外地老人手持近期國家正規出版的報刊雜志,將報刊出版日期同本人出現在一張畫面里,或郵寄或通過電子郵件形式都能作為認證依據通過,但無論采取的方式如何“婉轉”,都不免會讓離退休老人感到有些“悲催”,但為了防止養老金被冒領,每年的這些認證確實既無奈也非常必要。
其實,對于這些“活著”的認證,絕大多數老人不僅都能給予積極配合,也基本上都能理解,現在問題不是認證本身的可否,而是如何做到既科學又人性,既方便快捷減少對老人的折騰,又能準確無誤減少認證成本,一般情況下,出現冒領行為大多都發生在居住外地的老人子女家屬身上,老人去世之后,正常情況下一年內即使出現冒領,因為涉及安葬費和撫恤金也是由國家養老金支出,冒領部分亦可從這部分款項中扣除,對于國家養老基金不會造成損失,而凡冒領行為一經發現,基本上都是存在多年以上,筆者曾經發現一起冒領行為,是出現在去世退休職工的老伴身上,在多次追回無果不得已將其訴諸法院,但沒等到法院開庭,其老伴也因病離世,被冒領的近3萬元養老金最后也是不了了之,而實際上認證出現疏忽,養老金一旦出現冒領幾乎就很難追回,即使最終追回也往往會耗去大量行政成本,甚至得不償失,而要讓管理成千上萬離退休職工的工作人員,在認證方面不出現一點疏忽,似乎又不太現實。
“認證”非常必要,讓退離休職工每年一次例行證明“自己還活著”,確實也很無奈,管理部門需要做的是運用智慧和現代通訊技術,既要對認證進行完善,又要在方式上進行改進,減少和避免對老人進行“折騰”,也就是說,退離休管理部門必須要在管理和服務上做足文章,尤其是服務,從觀念和服務理念上要把對老人尊重放在所有細節之中,其實“認證”也未必墨守成規,可以一年一次,也可以將日常的管理和服務以及溝通作為認證依據,比如可以通過日常短信、電話、慰問等形式多方了解和掌握某些特殊情況老人的健康狀況,在普遍了解的同時做有針對性的掌握,要用人性化的完善服務讓老人感受到,社保部門的認證不是要其證明“自己還活著”,而是證明自己還很健康,切忌不要對老人說什么“認證照”“生存照”之類有傷尊嚴和心里難以接受的言語,筆者也建議國家對這一認證進行必要的規范,以“健康照”,“健康認證”來取代有傷老人感情的“生存認證”,總而言之,不折騰和少折騰老人,讓離退休老人從心里不再反感“自己還活著”的認證,就需要政府管理部門切實做好服務,貼心和溫暖的服務才是讓離退休老人愉快安度晚年,甚至是杜絕冒領養老金最有效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