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關于城鎮化的進程感覺越來越快了,前幾天是小城市的戶籍制度要放開,今天聽說接下來有上萬小城鎮有望升級為“市”。我覺得城鎮化的藍圖已經快出來了。
對于城鎮化,很多人認為這能促進居民消費增加內需,也有人認為這簡直就是大躍進,比當年的4萬億還夸張!在我看來,不管這個城鎮化會是好的還是壞的,會不會有什么不良反應,但起碼它應該是心中的一個中國夢!這個夢能不能很好地實現,那是怎么做的問題。
說句實話,在我沒去過美國之前,我甚至是帶著點美國夢的。但幾次出國歐美回來之后,我失望了。我甚至有一種感覺:如果選擇在美國長期生活的話真有點像坐牢。漫步在洛杉磯或者芝加哥這樣所謂的大城市,你會發現這離我們想象的大城市相差太遠。整個城市連個熱鬧點的場景都見不著,超過10層樓的建筑物都見不著幾個,少部分集中在downtown,也就是所謂的市中心,而不管多大的城市,市中心就那么丁點大。Downtown之外的那些地方連個五層高的樓房都見不著,出門連個公共汽車站都沒有,出租車還打不著,居住的小區連個人影都快見不著。
我在心里想,這就是美國么?這也太爛了點吧。后來我發現,這中間是有文化的差異存在的。其實美國的優勢根本不在大城市,美國的大中城市趕不上咱們的北京上海,美國的優勢在小城鎮以及農村。尤其是小城鎮,這是美國文化的中心,假如你不了解美國的小城鎮的話,你根本沒有了解美國。每個小城鎮都有屬于自己的downtown,類似于CBD,有零星幾棟高樓和商業街,完善的醫院和養老場所。鎮上的居民都在政府的引導下,蓋著比較漂亮的townhouse,家里的家具都很漂亮……
那時候,我就在心里做夢,如果中國的小城鎮以及農村也能像美國這么好,再加上本來就那么強的大城市,那中國得強大到什么程度?
改變小城鎮,改變農村,這是大家的中國夢,是中國接下來必經的一步路。但關鍵是什么時候走,怎么走!
對于改變農村,很多學者10年多前就提出了新農村運動。讓每個農民都能住上townhouse,這種在政府引導下的房子成本并不比現在農村亂蓋的農民房子高多少,每戶農民都通電通網通自來水通有線電視信號,讓農民買上電視機、洗衣機等家電,如果中國農民絕大多數能達到這一步,那消費上去了,內需也上去了。
只是,眼前在中國推行新農村運動,似乎不會那么通暢,過去的經驗有所證實。我想主要有兩個理由:第一,要想讓農民去增加消費購買家電,那么需要首先提高農民收入。先有收入才能增加消費,可惜想提高農民的收入太難。第二,中國本身是不需要這么多農民的,保證糧食供應的前提是18億畝耕地紅線,而不是農民數量。按照正常的農業現代化路線,中國頂多需要5000萬農民也就夠了,而現在的中國農民有多少,我想就不用說了吧。政府不敢太快推農業現代化,那是怕太多農民失業沒去處。
國情決定了現在直接走新農村運動好像過早了一點。搞新農村運動,首先要讓部分農民從農村搬出來,然后讓剩下來在農村的農民富裕起來。
那么這部分搬出來的農民去哪里呢?中國的大城市已經太大了,城市化走的非常好了,再讓農民工進大城市那會產生非常大的問題。中國那么多的小縣城和小鎮,才是這些搬出來的農民最好的去處??上М斍爸袊男】h城小鎮跟美國相差太遠,吸引力太差,所以做好小縣城、弄好小鎮,這既可以吸引農村的農民進來,也可以讓當地縣城的居民別被大城市吸走。這就是城鎮化,城鎮化走在新農村之前是正確的。
很多人還在想象著城鎮化是為了把北上廣深這樣的大城市進行大擴建,建一堆難看的房子,然后又拆了重建。抱有這種想法的學者實在太幼稚了。為什么稱為城鎮化而沒取名為城市化就是因為要建的是小城鎮,而且建法跟以前完全不同。城鎮化其實可以看作是中國特色的城市化,發展目標是中國上萬個小城鎮。
這么大的工程注定了城鎮化的規模非常大,需要40萬億元,數字確實有點嚇人,相比之下,2009年的4萬億大投資簡直就是小弟。這么大的城鎮化擺在面前的就有兩個重要的困難:
第一、城鎮化這么大的規模,你說不靠政府印錢來投資,那是不可能的。所以有人對城鎮化提出了質疑。照我看來,這40萬億元,部分政府印錢主導投資,部分靠盤活財政存量資金,部分靠社會資金。政府印錢不怕,政府印了錢來投資也不怕,怕的是投資質量太低,如果只是建了二十年前那么難看的房子,拆了又重新建,那才是最可怕的。很多學者都說中國經濟過分倚重投資,其實中國的體制決定中國需要適當的集權來永久地投資下去而經濟不出問題,怕的是投資沒到該投的地方。
第二、城鎮化的一個目標是增加消費進而擴大內需,彌補經濟增長力逐漸下滑的風險。經濟三駕馬車中,增加投資很容易,但要增加消費談何容易,你不能逼著老百姓來買東西啊,增加消費的前提是要先擴大百姓收入。如果城鎮化只是以前那樣,大興土木大建房子,那跟增加消費半點毛關系也沒有。郎咸平對城鎮化的質疑就在這里。所以城鎮化一定要想法子能盡快提高收入先,也就是注重人的城鎮化。投資也好,大興土木也好,都要先考慮能讓路徑短一點,盡快讓居民收入上去,尤其是那些從農村搬到小城鎮來的那部分農民。
城鎮化是中國夢,正因為如此,它是開工沒有回頭箭的,不容置疑的。這個箭的指向是對的,只是怎么能讓這支箭盡快到達靶心,也就是怎么把城鎮化走好??v觀美國小城鎮的發展史,或許我們能有所啟示,總結如下:
1、美國小城鎮是依靠市場經濟發展和居民自主選擇發展的,它的發展建設主要依靠社會經濟力量的推動,而不是政府力量,政府只是起到引導作用。比如美國很多小城鎮是因為幾所大學的原因而慢慢形成的格局。
2、美國小城鎮,它的基礎建設原則是以人為本,幾乎每個小城鎮都依區位不同呈現不同的特色和定位,比如有的是衛星城,有的是大學城,有的就是過于偏遠 的小城鎮干脆就搞旅游。定位很重要,我覺得這種小城鎮的定位應該是政府引導的,社會推動的,美國小城鎮基本分為都市邊緣區小城鎮、郊區小城鎮、鄉村地帶小城鎮,按這些分類有一些大概定位。起碼美國的小城鎮市長不會像咱們中國的縣市長,為了追求GDP績效,不追求定位,什么項目都上什么都建,我們中國一定要遏制這種趨向。
3、美國小城鎮的建設都會制定城鎮建設總體規劃,政府的功能幾乎只是規劃管理和社會公共服務。城鎮的住宅區、商業區、工業區都是分區分塊規劃建設的,然后跟州的交通規劃等結合協調。一個項目的設計和批準,還必須舉行公眾聽證,如果公眾意見太大,城鎮的管委會無法通過的話,任何項目無法上馬的。反觀中國的聽證會,跟美國差太遠。
4、美國在小城鎮的交通、通訊、排污等公共設施建設上,政府考慮的非常長遠,至少使用50—100年限而設計,避免重復建設。在這里有一點很重要,美國 這種地方特別重視標準化,什么物品的制造都是先設立個標準,不像咱們中國設個小廠子就能生產。所以美國的房子建材很漂亮,有藝術感、耐看耐用而且價格還不貴,美國的家具也是。中國必須學習美國多走走標準化,政府也該多引導引導百姓如何建房子。
以上只是總結的美國城鎮化的經驗,有很多經驗我覺得值得中國政府借鑒,也值得思考政府在其中應該充當的角色,當然中國人多地少,東方人的習慣愛熱鬧等等,中國城鎮化要走出自己的特色。中國可能會借鑒香港模式或者東京模式,要集約型、高效型的發展模式,總之想盡辦法提高小城鎮的吸引力。到那一天,不僅農村的農民想搬到小城鎮來,連大城市的居民也有一大批回歸小城鎮,美國的城鎮化就是這樣。剩下來的就交給新農村運動了,農村地區保留最多5000萬人口,這些農民將成為最有錢的一批人。這是一個非常美好的愿景。
最后總結我們對新型城鎮化的解讀:首先,城鎮化是肯定要進行下去的;第二步,城鎮化是需要大量錢的,但是錢的來源要分清楚,盡量減少印錢,不搞增量,多從存量的財政的錢和社會的錢里擠出來。比如今天說的要盤活財政資金。第三步,錢有了之后,要花好。把政府職能先給變了,學習美國小城鎮建設中的經驗,政府更多是引導投資,不要再像過去那樣大興土木了,重視民生的投資,也就是人的投資。
城鎮化要避免大躍進思維,其進程必須思慮周全、審慎小心,不能操之過急。就像一座蘊藏著豐富能源的大礦,當然要開發,但是必須合理開發,前期的環境評估、生態摸底、移民安置等,一樣都不能少。這才是真正的中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