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包榨菜,可以是觀察中國農民工大軍遷移的風向標——近日,負責起草《全國促進城鎮化健康發展規劃(2011—2020年)》的國家發改委規劃司的官員敏銳地覺察到:城市常住人口對方便面、榨菜等食品消費量一般是恒定的,一個地區榨菜的銷量變化主要由流動人口造成,比如涪陵榨菜在華南地區銷售份額從 2007年的49%下滑到2011年的30%,說明華南地區人口流出速度非常快。根據這個“榨菜指數”可以判斷,中國規模龐大的農民工大軍正在從珠三角、長三 角撤離,這成為城鎮化規劃布局里新的動向。(見8月11日《南方都市報》)
人口流動大趨勢,涪陵榨菜竟先知。如果說“榨菜指數”疑似一個不很靠譜的指標,那么國家統計局今年5月發布的《2012年我國農民工調查監測報告》,能從數字上與“榨菜指標”高度吻合,恐怕還是很有說服力的。根據報告,2012年全國在中西部地區務工的農民工數量增長較快,回流趨勢明顯。步入中年、文化程度低、勞動技能差是大部分回流農民工群體的突出特點——我們的感受,何嘗不如此?
億萬勞動人群的大遷徙,如何跟蹤關注、配套服務,遠比如何調配市場賣好榨菜重要得多。當下的勞動者遷徙,基本按照市場需求自由流動,哪里有機會、生 活成本低、能多掙錢,就到哪里去。正是這種勞動者自由遷徙的所謂“人口紅利”,推升了改革開放30多年來的高速發展。但隨著社會變遷、經濟結構調整,東南沿海的機會越來越少,背井離鄉越來越不劃算,回鄉守土的驅動力也越來越強,矛盾就在于:發達地區在“享受好處”之后,會認為減少了安置外來人口的壓力,不失為一件好事;但欠發達的中西部地區沒有享受多少前些年勞動大軍的“紅利”,現在卻面臨強大回流人口在教育、就業、醫療、治安、社會保障等方方面面的壓力,會覺得“虧得很”,甚至有抱怨牢騷。
回到故鄉的農民工愕然發現:他們的土地可能被拆遷征用了,村莊可能被化工廠污染了,鄉鎮中小學可能早已在一再合并中遙距數公里,看病買藥也要顛簸折騰一番……市場無形的手已經將他們推到無所適從的邊緣,遠非個體奮爭便可求解。何以解憂?
不管是戶籍改革政策,還是社會保障政策,排在第一位的,是以人為本的思維與勞動者的當務之需。放棄短視的GDP指數追求,放棄狹隘的區域省份自利視角,放置于中國社會改革的宏觀布局當中,才能形成協調之力,讓轉移回鄉的農民工大軍安穩地“軟著陸”。“榨菜指數”非笑談,喚來政策好下飯——在轉型期的中國,光盯著“榨菜指標”,看到農民工大軍隨著產業轉移而普遍性地遷徙遠遠不夠,給這些飄零的“榨菜”準備好賴以生存的一碗碗政策米飯,讓他們遷到哪里,能夠落根到哪里,幸福地生活在哪里,才是方方面面不可推卸的民生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