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武漢11月15日電 (記者 張芹)“參與并見證中國最后一條通縣公路的設計與開通,我深感榮幸。”15日,中國交通建設集團第二公路勘察設計院(簡稱中交二公院)副院長、墨脫公路項目負責人何先志在武漢向眾多工程設計行業同仁介紹了墨脫公路從設計初至通車經過。
當日,第二屆武漢設計雙年展工程設計產業聯盟主題日在湖北美院曇花林藝術區舉行。作為受邀演講嘉賓,何先志代表中交二公院介紹墨脫公路設計案例。這條被稱為“天下第一難”的公路,是總部在武漢的中交二公院歷時12年設計的。
何先志介紹,2001年中交二公院接手該項目,并派出一支26人的隊伍徒步30多天在雅魯藏布大峽谷中勘探。“項目設計初期,我們對墨脫的地質狀況了解幾乎是空白。”在墨脫公路設計中,中交二公院首次在國內公路行業中利用衛星影像、航空攝影等技術測繪地形,資料收集。
歷時3年左右,項目組終于完成工程可行性研究,并最終擬訂了“先通后暢、先易后難、先點后面、逐步推進”的建設原則,在路線走向、結構物設置與路基防護、水土保持、景觀設計等方面,因地制宜最大可能適應地形。
“一山四季,十里不同天”。氣候奇特的墨脫旱季南通北阻,雨季北通南阻,雪山上的土路一年通車時間僅2個月,橫臥在中部的嘎隆拉山脈,成為墨脫公路的通車制約。何先志說,為了讓墨脫公路按設計實現通車八九個月的目標,中交二公院決定建嘎隆拉隧道,穿越冰川封凍。
2012年12月15日嘎隆拉隧道成功貫通,該工程創造了在地震烈度最高、地質災害最多、地質條件最復雜情況下施工等6項世界之最。“如果你們有機會去墨脫旅游,會發現走出噶龍拉隧道后有很多回彎”,何先志介紹,為躲避雪山上雪崩、泥石流等災害,隧道進出口的設計也頗費周折。
2013年10月31日,墨脫公路正式建成通車,昔日的“高原孤島”走出“深閨”。事實上從上世紀60年代至90年代,墨脫公路歷經4次建設,但因地質結構不穩定,區域內雨量異常充沛,公路沿線大量存在泥石流、滑坡、崩塌、雪崩等災害,墨脫公路屢建屢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