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四川瀘州11月14日電記者從日前在四川瀘州召開的全國巖溶地區石漠化綜合治理工程第四次省部聯席會上獲悉:我國石漠化治理工程目前已取得顯著成效,石漠化土地面積在2005—2011年期間年均減少16萬公頃,實現了由持續增加向凈減少的重大轉變。
石漠化綜合治理是我國生態建設中的重大課題,涉及長江、珠江流域貴州、廣西、云南、四川、重慶、湖南、湖北和廣東等8個省份451個縣,2.2億人口。上個世紀80年代末至本世紀初,我國石漠化面積不斷擴大。為保護長江、珠江中上游生態環境,加大巖溶地區扶貧力度,我國自2008年以來,先后在300個縣啟動實施巖溶地區石漠化綜合治理試點和重點治理工程,累計投入77億元專項資金,并整合退耕還林等多項強農惠農資金數百億元。
截至2011年底,巖溶地區有石漠化土地1200.2萬公頃,與2005年相比,石漠化土地面積減少96萬公頃,減少了7.4%,年均減少面積16萬公頃,年均縮減率為1.27%。
據介紹,隨著石漠化土地面積的減少,巖溶地區植被狀況和經濟社會狀況得到改善。與2005年相比,2011年我國巖溶地區植被蓋度增加4.4%,喬木型和灌木型的比例增加2.2%,無植被類型的比例減少0.8%。與2007年相比,2012年我國巖溶地區規劃區451個縣的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率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據出席會議的專家介紹,盡管我國石漠化治理工程區生態狀況開始呈現良性發展態勢,但要進一步認清石漠化治理的長期性、艱巨性和復雜性。目前,治理工程區有166個國家扶貧重點縣,貧困人口1797萬人,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僅為全國水平的58%,而且工程區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高達217人,是全國人口密度的1.5倍,陡坡耕種、過樵過牧等問題的解決仍需要付出艱苦的努力。另外,石漠化治理工程建設是在生態環境極其脆弱的地區開展的,石漠化土地基巖裸露度高,成土速度十分緩慢,巖石風化成一厘米土層要一萬年的時間,而一旦土壤流失以后,要恢復植被就非常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