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安徽省宿州市埇橋區(qū)迎來了一個新鮮事物—土地流轉信托,將農村土地使用權作為信托財產,委托給信托公司進行經營管理,從而定期獲得信托收益。這是安徽省在20個縣、區(qū)將要開展的農村綜合改革示范試點中的一例。按照改革的規(guī)劃,今后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可以通過轉讓、出租等方式流轉,用于工業(yè)、商業(yè)、旅游和農民住宅建設小區(qū)建設。
剛剛閉幕的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部署。而在此次全會召開之前,各地已經在深化改革方面作出了積極探索,安徽出現(xiàn)的土地流轉信托就是先行推出的一個改革舉措。在我國35年的改革開放歷史上,農村自發(fā)形成的土地承包制對于喚醒當時沉睡的中國走上改革道路起到了重要作用。當年也是在安徽,小崗村農民冒著巨大風險進行的分田分地,直接促成了嚴重束縛農業(yè)生產力發(fā)展的人民公社體制的瓦解,其對改革的推動作用至今仍令人緬懷。但是,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在農村基本完成了土地承包改革以后,改革的重心迅速地轉移到了城市。而由于農村改革涉及的核心問題,即土地流轉一直未能突破,農村改革實際上處于停頓狀態(tài)。在城市改革越來越發(fā)展、改革紅利越來越豐厚的背景下,農民從改革中得到的實惠慢慢消失,在生活水平上與城市居民的距離越拉越大。農民難以通過農業(yè)生產獲得財富,只能通過離鄉(xiāng)背井外出打工來改變自己的生活狀態(tài),這又給社會管理帶來了一系列的難題。
因此,在今天全面深化改革成為大勢所趨的時候,農村改革已經成為農民的強烈要求。而農村改革必然要觸及土地流轉這個核心問題。但是,在目前城鄉(xiāng)社會仍存在二元結構的現(xiàn)實狀況下,土地流轉實際上面臨不小的困難。正由于此,安徽省進行的改革就有了極為重要的意義。安徽啟動的這項農村綜合改革示范試點工作,將重點圍繞市場主體培育、信息和金融服務等6個方面進行探索,允許集體建設用地通過出讓、租賃等方式進行流轉,這對于目前的農村土地管理是一次具有重大意義的突破,它將使土地轉化為可以為農民帶來財富的資本,從而使農民真切地享受到改革所帶來的市場紅利。
目前,我國正在積極推進城鎮(zhèn)化建設,城鎮(zhèn)化的最重要之處并不在于給GDP增加多少個百分點,而在于可以打破城鄉(xiāng)二元結構的制度壁壘,讓廣大農民平等地參與現(xiàn)代化進程,共同分享現(xiàn)代化成果。三中全會公報指出:“要加快構建新型農業(yè)經營體系,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推進城鄉(xiāng)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完善城鎮(zhèn)化健康發(fā)展體制機制?!卑不者M行的這項農村土地流轉信托試點,與三中全會的要求高度契合,為全會的這一要求化為實踐作出了可貴的探索。當農民對土地獲得了財產權以后,不僅能夠給城鎮(zhèn)化的推進“助一臂之力”,更重要的是,通過土地流轉,可以讓原來沉睡的土地成為一種活化的市場資源,農民可以成為投資者,利用市場化機制對其實現(xiàn)資源配置,從而迸發(fā)出社會所需要的資本活力,創(chuàng)造出更多能夠產生財富的新的資本源泉。
安徽試點的看點還在于,它在全國性的制度安排尚未作出的時候,已經邁出了先行探索的步子。目前,改革呼聲雖然很高,但大多停留于對“頂層設計”的期盼,而缺少改革的自主精神?!绊攲釉O計”固然重要,但從本質上說,改革在需要“頂層設計”的同時,更需要來自民眾的“底層探索”。如果說當年小崗村的農民為了改革需要具有“舍得一身剮”的勇氣,是由于當時的社會條件還缺乏對改革的普遍認知,那么,在今天,當全社會已經形成對改革的共識的時候,高層就應該允許底層群眾擁有對經濟事務更多的自主權。對于民眾在改革中的首創(chuàng)精神,此次三中全會也釋放出了積極的態(tài)度,要求“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發(fā)揮群眾首創(chuàng)精神,緊緊依靠人民推動改革”,這使得今天的改革探索不再會像當年的小崗村農民那樣冒著巨大的風險。這種上下協(xié)同的改革努力就是全會公報所說的“加強頂層設計和摸著石頭過河”的生動體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