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鎮化是通往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是世界各國都要經歷的發展階段。城鎮化冠以“新型”二字,就有了中國特色、時代特征,就包含了對過往的反思、對路徑的選擇。所以說,新型城鎮化貴在“新”。那么,這個“新”又新在何處呢?總結我國實踐、借鑒世界經驗、立足時代發展,當前我國推進新型城鎮化應在核心、基本要求、根本方法幾個方面體現“新”。
核心是人的城鎮化。城鎮化實質是人類生產方式的變革、生活狀態的改變、文明形態的提升,是由人推動、服務于人的。但在過去一個時期,不少地方的城鎮化簡單化為新城建設、園區開發,修大馬路、蓋大高樓,而為城鎮建設作出貢獻的農民工卻留不下、住不起、融不進,城鎮居民的幸福指數遠遠趕不上GDP的增速。這種見物不見人、發展城鎮不發展人的城鎮化,弊端日漸凸顯。一方面,居民消費率不斷下降,內需不足,產能過剩,經濟發展缺乏內生動力;另一方面,產業工人隊伍不穩定,熟練技工缺乏,產業升級受阻。因此,新型城鎮化必須堅持以人為核心,產業發展、城鎮建設都應著眼于滿足人的需要,制度設計、政策安排都應立足于提升人的生產生活質量,特別應著力為進城農民工安居樂業創造良好條件,讓更多的人分享城鎮化成果。只有這樣,才能克服建新城沒人住、上項目沒銷路、有GDP沒幸福的弊端,實現經濟發展的良性循環、城鎮建設的以人為本。
基本要求是集約、智能、綠色、低碳。城鎮化將產業、人口等聚集在一起,本是一種集約節約的發展方式,但我國一些地方的城鎮化過于粗放,大量征地、盲目擴張,而城市建成區平均每平方公里土地創造的GDP僅為日本的1/10。城鎮建設粗放,管理也粗放。一些大城市,交通擁堵、環境污染、生活不便,過早出現城市病。我國要在幾十年里實現幾億人的城鎮化,使十幾億人過上現代化生活,這在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即使城鎮化的集約、智能程度達到目前西方的水平,資源環境也難以承受。2012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走集約、智能、綠色、低碳的新型城鎮化道路”,具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是推進城鎮化的基本要求。落實這一基本要求,除了要加強城鎮化的規劃管理,根本在于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如果土地、資本、資源、環境等要素的價格機制健全了,能夠真實反映其稀缺程度、供求關系,它們就能被配置到最有效率的領域,就能被集約節約使用,相關科技創新也會在需求的刺激下不斷涌現。要知道,自然資源、物質資本越用越少,而科技知識、人力資本越用越多。在集約、智能、綠色、低碳上下功夫,我國新型城鎮化前景就會一片光明。
根本方法是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我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區域、城鄉發展條件和水平差異懸殊,推進城鎮化既不能像日本、韓國那樣主要依靠大都市,也不能像德國那樣主要發展小城鎮,而必須像黨的十七大指出的那樣,“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這是我國推進新型城鎮化的根本方法。近年來,我國大城市迅猛擴張,一些特大城市人口控制規劃目標屢被突破,顯示了巨大吸引力和增長極效應,但其負面影響也日益顯現。從大城市來說,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增長趕不上人流、物流、車流增長,城市運行成本越來越高、生活質量趨于下降;從中小城市和小城鎮來說,發展要素被大城市吸走,面臨搭不上城鎮化快車的危險;從城鎮化全局來說,發展不平衡問題加劇,發展的聯動效應、集聚效應發揮不出來。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一方面要分流大城市部分功能和過于集中的人口、產業,另一方面要增強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產業發展、公共服務、吸納就業、人口集聚功能,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鮮明、協作緊密、以大帶小的城鎮發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