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北京出臺《關于加強出租汽車管理提高運營服務水平的意見》,這輪意在緩解打車難的出租車改革,如今已開展半年有余。然而近日新京報記者在街頭調查發現,有些地段打車難得到了緩解,但部分地區和時段,仍存打車難問題。
《意見》提出的是一攬子的改革方案,但后來為人們所注意的只是漲價這一項。漲價不能徹底解決打車難,這也在意料之中。這反而說明,改革效果還未完全呈現,意味著也許還有一些改革措施沒有落實到位。
比如上下班高峰期打車難,主要因為人流量大、出租車整體供應不足。針對這一點,《意見》提出了建立動態調控機制,“當出租汽車里程利用率升至70%左右時,適量增加運力。”現在高峰期打車難仍未明顯改變,不知有關部門在相應時間段,有沒有增加出租車運力。
打車難集中爆發在核心商圈。《意見》提出,在金融街、王府井、商務中心區、中關村等重點地區建設出租車調度站、設置揚招站。但據調查,王府井等商圈地打車難,除人流量大外,還因為商場很多地方不讓隨便停車,說不定就被罰款,“不少司機對步行街周邊停靠點不熟悉,不愿意去拉活兒。”可見,有關部門在設立停靠站之后,還應著力推廣,并消除司機的顧慮,比如協調周邊單位為出租車進入、停靠提供便利。
新政之后,電召、手機軟件等方式打車陸續推出,也被認為可提高出租車利用率、減少乘客無謂等待。但記者連續兩次使用電召方式約車,盡管被提示需要向出租車司機加價5-6元,但仍無司機愿意搶單。這一現狀與當初承諾的“提前4小時預約成功率可達99%”,仍有相當差距。
打車難是北京的一項城市治理難題,不期望幾個月就能根治頑癥,但必須見到成效。如今,在緩解打車難的一攬子方案中,漲價已經著地了,可出租車運營管理、體制機制、政府監管等方面的承諾是否兌現了呢?只有加強對執行情況的監督,并及時跟進評估,改革才能沿著良性軌道深入下去,而不是沒了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