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是否為他們提供了奮斗的機會,是否提供了自由競爭的權利,是否能給他們最基本的安全感
在北京、上海、廣州這些一線城市,有大批這樣的年輕人,他們懷揣著理想,試圖通過自己的努力在這里安家扎根,但當高昂的創業理想遭遇高額的房價時,他們猶豫了,是堅守還是逃離?這是當今中國青年一代的鮮明寫照,是一代年輕人的經歷,但卻牽扯著兩代人、甚至是三代人生計。不可否認,房子已悄然改變了中國的社會生態。(11月5日新華網)
從來,奮斗都是一個激動人心的字眼。盡管,人們可能暫時過得不如意,但沒有關系,通過奮斗,人們可以實現逆襲,可以獲得成功,可以得到想要的生活。尤其是對于年輕人來說,他們可能缺乏資源、缺少背景,但他們年輕,他們活躍,他們有生活的目標和奮斗的自覺,他們相信命運會因為奮斗而改變。這就是奮斗的意義。這種意義延伸到社會層面,就是階層的流動。只要社會能夠保證階層的順暢流動,這個社會就一定會充滿活力和希望。即使,這個社會是競爭異常激烈的社會。
但遺憾的是,高房價就像橫亙在面前的大山一樣,消解了年輕人奮斗的意義:就算他們足夠努力,他們的收入水平也趕不上房價的飛漲;就算他們豪氣沖天,沒有房子的窘迫也會讓他們在現實面前低下頭來。他們該如何面對現實,如何安慰自己呢?如果說,奮斗是可以改變命運的,為何他們在城市連房子都買不起?如果成功的標簽是在城市有一套自己的房子,那么他們的奮斗有什么價值?因為無論他們怎么奮斗,都可能無法貼上這個成功的標簽。在他人和自己的眼中,他們就是一個失敗者。
這當然是高房價對理想的擠壓。當房價早已偏離了房產的本身價值,成為被供求關系所左右的跳躍數字時,房子就不再是生活的必需品,而成為很多人眼中的投資品。于是,房子的價格開始扭曲,決定房子價格的不再是剛需們的收入,而是投資者們的實力。加上,現實中貧富差距的拉大,房子被那些有錢人不斷推高,那些真正需要房子的剛需們只能望房價而興嘆。這其中,很大的一個群體,便是那些外來年輕人。他們沒有啃老的資格,他們沒有穩定的家,他們的一切都必須依靠自己奮斗,而他們的奮斗甚至連房子的首付都無法湊齊。這樣的奮斗更像是一種聊以自慰的寄托。
可話又說回來,市場就是如此殘酷,既然房價已經被需求推高到了一個不可及的位置,抱怨又有什么用呢?要么就是繼續奮斗,通過更顯著的改變買到需要的房子;要么只能偃旗息鼓,干脆放下夢想逃離北上廣。這似乎是外來年輕人的宿命。
其實,在這兩種選擇之外,還有一個辦法是存在的,那就是從權利視角審視外來年輕人的城市夢——城市是否為他們提供了奮斗的機會,是否提供了自由競爭的權利,是否能給他們最基本的安全感?如果城市能夠一視同仁,把他們看成是城市發展中不可缺失的人才,或者就是人,那么他們應該得到市民的待遇,他們可以在基本保障得到滿足的前提下,再拼一次。即便,他們真的無法最終在城市立足,他們也可以平靜地說,這是技不如人,而不是輸在了權利的起跑線上。
這就意味著,需要考慮的不僅是,城市應該給這些外來年輕人提供住房保障,讓他們也能享受到惠及市民的住房保障政策,還應該考慮,是否需要給他們等同于市民的更多待遇,讓他們及他們的家庭,享受到醫療、教育、就業方面的福利。如此,他們至少可以感覺到生活是可以得到基本保障的,他們在奮斗時就能少一些后顧之憂——他們不用擔心留不下,回不去。這種權利視角,是觀察外來年輕人城市夢的必然角度,若意識不到這一點,就不會懂得外來年輕人的心酸與膽怯,就看不到權利保障在他們夢想實現中的根本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