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昨天了解到,通過利用山體河谷等自然條件,南京其實也規劃預留了6條生態通風走廊。“這些生態通風走廊就像城市的一個個大‘出氣孔’,可確保郊外的普遍涼爽空氣吹進來,把主城的熱空氣置換出去。”南京總體規劃修編的一位專家表示,“生態通風廊道”南京早就提出來了,否則夏天熱島效應會更厲害,冬天霧霾也會更多。
據介紹,其中,江南的3條生態通風走廊分別為:紫金山—青龍山—黃龍山;方山—秦淮河;牛首山—祖堂山—雨花臺。江北的3條生態通風走廊分別為:老山—長江;大廠—化工園;長蘆—玉帶—八卦洲。
這些生態通風走廊的寬度有的是三四公里,有的是一兩公里,長度基本都有數十公里,分別利用山體林地、河谷水道、濕地、綠地等自然條件,通過建設限高等手段,形成開敞空間和城市的大“出氣孔”。
目前,大部分生態通風走廊已基本形成,并正在發揮作用。個別生態通風走廊還需進一步加強建設,如老山—長江之間,還要沿長江三橋連接線兩側增加大量綠化,使老山和長江通過綠化連在一起。
不過,預留這些生態通風走廊也遇到很多困難,南京市環保局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比如長蘆—玉帶—八卦洲之間,有一條4公里寬的隔離帶,當地企業一直想把這塊地用于建設,專家組和當地有關部門反復溝通,最終還是堅持把它預留下來了。因為,這塊地一旦用于建設,將卡住這條生態通風走廊的“咽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