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城鎮化過程中讓“肥水”資源化,盡快流到農田,為食品安全做出貢獻,是一個亟待破解的課題
小區的下水道堵了,師傅們抓緊搶修,過往的居民紛紛捂著鼻子。“小伙子們,快點把這些煩人的東西排走啊。”幾位大媽忍不住沖維修師傅嚷起來。
這些煩人的東西究竟排到哪里去了?師傅們說,當然排到污水處理廠處理凈化。其實,這些煩人的東西即人糞尿,是城市的代謝物,對居民來說它有點煩,但對莊稼來說,它卻是優質的有機肥。這些城市污水、廢水,對莊稼來說可謂是“肥水”。
人們不會忘記,上世紀70年代前,許多城市的代謝物主要靠人工運到郊區的蔬菜地里當肥料施用。如今,即便是一些中小城市也建成了完善的城市給排水系統,大量的人糞尿隨污水排到污水處理廠,再也無法直接運到農田當肥料。
再看看我們的農田。缺乏有機肥,大量使用化肥,出現了土壤板結、有機質迅速下降等問題,導致農作物品質和抵抗病蟲害的能力下降,農民不得不多用農藥進行防治,形成惡性循環,為食品安全埋下了隱患。
農業生產是一個大的循環系統,城鎮的人糞尿理應及時回到農田培肥地力,才能更好地維持農業再生產。隨著城鎮化水平的不斷提高,城鎮人口不斷增加,城市的代謝物也迅速增加,與雨水、各種生活污水混在一起,大大增加了城市污水處理的負擔。人糞尿在這些污水處理過程中有的揮發到空中,有的形成污泥,雖然也可以制成肥料,但在如此長時間的處理中,如果混進重金屬等污染物,也會隨肥料進入農田,同樣可能影響食品安全。
筆者以為,在新一輪城鎮化進程中,應當在新規劃的城鎮建設中考慮將人糞尿在化糞池進行單獨處理,讓其產生沼氣,既可以用來進行公共照明,也可以低價出售給居民當燃氣。在許多大中城市,不妨對小區的化糞池進行沼氣技術改造,收入部分用于補貼中水處理系統,讓那些因為高成本而停用的中水系統運轉起來,提高城市污水凈化能力。
最關鍵的是,含有人糞尿的污水經過沼氣高溫發酵,既可以殺死蟲卵和致病菌,切斷它們的傳染鏈條,也使得最終形成的沼液、沼渣體積大大縮小,成為無味、不煩人的優質肥料。兩全其美,何樂而不為?
不久前,國務院審議通過了《城鎮排水與污水處理條例》,對污水的再生利用和污泥、雨水的資源化利用提出明確要求。在城鎮化過程中讓“肥水”資源化,盡快流到農田,為食品安全做出貢獻,是一個亟待破解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