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定市場預期、提高經濟內生增長能力
——國務院常務會議釋放促進經濟平穩運行積極信號
在一系列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政策措施推動下,中國經濟基本面有所改善,三季度經濟運行交出了不錯的“成績單”。如何把好的勢頭保持下去?怎樣讓改革的紅利進一步釋放?18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四大要求,為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注入一劑“強心針”。
18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對下一步工作提出:以政策兌現為目標,毫不松勁抓落實;以轉變政府職能為抓手,繼續深化改革;以塑造競爭新優勢為導向,推動產業轉型升級;以保基本、兜底線、促公平、可持續為準則,做好民生保障和改善工作等四大要求。
“這些要求基于對當前經濟形勢非常清醒的判斷。”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張立群說,從目前看,我國經濟運行整體向好,但是基礎并不穩固,特別是在經濟內生增長能力的形成方面還有較大差距。會議明確進一步抓好政策落實,深化改革,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為經濟發展開拓新的空間,既是著眼當前,又兼顧長遠,非常重要。
數據顯示,三季度我國經濟同比增長7.8%,較上季度反彈0.3個百分點,呈現穩中有升、穩中向好的發展態勢。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王晉斌認為,經濟回升,離不開今年以來政府圍繞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推出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特別是年中以來,國務院常務會議密集出臺了加快發展節能環保產業、促進信息消費、加快中西部和貧困地區鐵路建設、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等一系列措施,為經濟平穩運行注入了新的動力和活力,給社會和市場帶來積極地預期和信心。
“然而,從相關數據也看出,投資超過消費成為經濟第一拉動力,可見經濟依然屬于靠投資拉動的固有發展模式,未來調結構、促改革任務艱巨。”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說。
張立群認為,政府的投資活動發揮很重要作用,但企業發展的動力還不夠強勁。下一步,除了應讓政策措施盡快“落地”,穩定來之不易的積極向好的市場預期與社會信心外,更重要的是用改革的辦法調動市場力量和作為市場主體的企業的積極性,為企業開拓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這包括通過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完善市場環境,改善“玻璃門”“彈簧門”現象,轉變發展方式等。
“在宏觀穩住的基礎上繼續放活微觀,引導企業提升自身能力和發展水平,整個經濟增長的基礎必然穩固。這些,都需通過改革的辦法來實現。”張立群說。
就在不久前,國務院常務會議修訂政府核準投資項目目錄,縮小核準范圍,把投資決定權更多留給企業。至此,新一屆中央政府已在半年多內取消、下放行政審批事項221項。
中國國際經濟研究會副會長張其佐認為,從已經推開的包括簡政放權、貿易投資便利化、利率市場化等一系列改革可以看出,繼續推進市場化是本屆政府改革的方向。可以判斷,下一步將有更多有利于激發市場活力的改革措施出爐。
此外,張立群認為,從國務院常務會議還可看出政府對經濟長遠發展的考量。“通過進一步的改革和政策到位,可以推進消費結構升級和新型城鎮化等,擴大內需增長潛力,擴大經濟結構變化帶來新的增長空間,為未來發展奠定更廣闊的基礎。”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