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蜚聲中外的大包干發源地,“中國改革第一村”———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近年來大力推進土地流轉,將土地集中后轉包、轉租招商引資,以期借工商資本“入農”帶動經濟邁入“富裕檻”,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
《經濟參考報》記者調查發現,在小崗村土地“化零為整”過程中,工商資本大舉進入帶來新氣象的同時也出現了不少新問題,如企業經營的土地出現大面積拋荒與閑置,行政力量過多介入致使流轉中部分農民權益受損,引發當地群眾的不滿和質疑。業內人士認為,亟須從政策層面完善土地流轉的限制性政策和退出機制,從而避免新一輪土地集中過程中出現的“新圈地運動”。
工商資本大舉進入土地流轉提速
近年來,隨著工商資本大規模進入,小崗村土地流轉進入新階段,流轉速度明顯加快。截至目前,小崗村1.9萬畝耕地的土地流轉率達到44.2%,接近全國平均水平的兩倍,已轉包的8400畝土地絕大部分交由農業產業化企業經營。
目前進入的企業主要包括:美國G L G集團(糖業加工;一次性買斷500畝,實際流轉1000畝)、廣東從玉菜業(蔬菜種植;一次性買斷260畝,實際流轉1300畝)、普朗特(農業觀光;流轉500畝)、金小崗(種植藍莓、大櫻桃、觀光旅游;流轉1300畝)、鴻浩公司(種植黃花梨;流轉780畝)、天津寶迪(種豬養殖;流轉600畝)以及鳳陽縣的小崗面業(流轉500畝)等。
這些企業大多是2009年以后當地政府通過招商引資引進的項目。從玉菜業小崗公司董事長曹勇說,2008年他作為從玉發展項目的選址負責人到小崗做過短暫考察,因考慮到當地缺水而放棄落戶小崗村的打算。但當時縣里一位主要領導熱情地從安徽追到廣東,并讓水文局出示一摞文字材料證明小崗的地下水可用于蔬菜生產灌溉。從玉菜業最終決定在小崗發展。
小崗村“村兩委”是土地流轉、引資入農的積極推動者。小崗村村委會副書記余謙坦言,“對于土地流轉,村集體一開始的態度就是為了讓招商項目能落地,屬于先有項目后有地,被動式去搞土地流轉;然而現在則開始積極作為、主動介入,即先把土地流轉集中,再找項目結合在一起。”
記者經調查發現,這七八家企業進入小崗“務農”目的有較大差異:一類是“帶著情懷”搞農業,如G LG集團投資者是一名美國華裔,為鄉村發展而落戶于此。二是帶著“淘金夢”搞農業,如金小崗流轉了1300畝土地,種植美國大櫻桃、藍莓等高價值農產品,同時發展休閑觀光農業,已開始顯出效益。三是“有名無實”搞農業。有的企業進來“拿地”后多年不務農,卻不斷申報政府項目資金;有的企業名曰種果樹,土地卻長期半拋荒,并申請財政部門特色種植獎勵項目資金。當地一些干部、農民向記者反映,“小崗是一個名氣大比較容易申請到項目的地方,從名目繁多的惠農項目資金中分一杯羹也是他們的目的。”
“圈而不用”致農田拋荒閑置
記者獲悉,2009年以來,小崗村招商引資的7家企業中有4家企業因為“市場定位不準 ” 、 “ 缺 水 ” 等 各 類 原 因 導 致 “ 經 營 不善”,租用的土地存在不同程度的拋荒或半拋荒狀況。
《經濟參考報》記者調查發現,小崗村被企業流轉的數千畝土地中,有不少經營情況令人憂慮。一是有的企業長期“圈而不用”,導致大量耕地被長期閑置或拋荒;二是處于半拋荒狀態,地里雖然種上林木,但早已是長久無人問津;三是“反租倒包”,如從玉菜業約800畝耕地在拋荒幾年后,以400元每畝的價格租給鄰村一家面業公司;G L G集團以100元每畝的價格將200多畝土地倒包給當地村民種植甜葉菊;四是部分被流轉的土地直接被企業用作建設用地。
在通往小崗的道路旁有一處閑置土地特別引人注目,這塊土地屬于廣東從玉菜業。記者了解到,這家企業曾許諾來此從事蔬菜種植,但村民反映“多年沒見種出一棵菜”。村民周多妹指著周圍的土地說,“幾百畝地荒了好幾年,草都長的唬人。哪里是什么‘從玉菜業’,‘從玉草業’還差不多!”
“一夜之間,多家企業來小崗租地,租地面積一家比一家多,小崗村民以為迎來‘歷史性的發展機遇’。”嚴俊昌和另一位大包干帶頭人嚴美昌說,然而不久后村民發現,企業流轉的土地,很多都在“曬太陽”,有的閑置了好幾年,“從玉菜業租地一千多畝,幾年沒見種過一棵菜。”對此,從玉菜業小崗公司董事長曹勇解釋稱,項目建成之后發現缺水仍是“最致命”的制約。
在遠離主干道的偏遠地段,企業流轉后的土地 拋 荒 和 半 拋 荒 狀 況 也 較 為 嚴 重 。 在 村 民 帶 領下,記者來到小崗“友誼大道”盡頭,一片約200畝的拋荒地已經長滿荒草,隨后又看到,鴻浩公司流轉的500畝黃花梨項目土地上,有的樹苗已經一米多高了還沒有移栽,有的地方則出現又高又密的荒草。
眼見一些土地被拋荒閑置,小崗村民十分痛心。“如果企業種的比農民好,咱欣慰,如果種的還不如農民,甚至撂荒,那讓人反感。”小崗村民嚴立田坐在自家被拋荒的地頭上心疼地淌眼淚。有些農戶開始偷偷私種,但被發現之后,種的麥子被直接毀掉,小崗村民一度為此到縣里上訪。
當年大包干帶頭人嚴宏昌說,“地都荒了,農民雖然拿到錢,但全國都像小崗這樣,國家不就危險了?”
警惕流轉“走樣”侵犯農民權益
《經濟參考報》記者在小崗村采訪發現,在加速土地流轉的過程中,出現了一些侵害農民權益的流轉“走樣”現象,亟須引起重視。
現象一:出現“以租代征”苗頭,農民存失地風險。
在小崗村民與村集體簽訂的土地流轉合同中,都有一條“未經縣里同意”的條款:“若遇國家或地方建設需要,征用或征收該塊土地時,甲乙雙方應無條件服從”。鳳陽縣農委相關人士表示,上述流轉合同中的條款并沒有備案,“應該說不合理”。村民認為這實際上是一條“釣魚”條款,“村里先把你的地流轉了,租幾年說要征,你就得無條件服從”。《經濟參考報》記者采訪了解到,在小崗村大嚴村民小組、小嚴村民小組,被征地超過承包面積一半的農戶占到六七成,全村一次性買斷近千畝。一開始有些農民覺得“可以搞點錢花”,但等其意識到面臨的后顧之憂時,已經永遠失去了土地。
52歲的村民吳廣發說,“原來幾十畝地,現在還剩下二三畝,只夠口糧。按照失地農民養老保險安置政策,要到60歲以后,才有每月150元的補助。我們夫妻倆還有這么多年才能拿那么點補助,你把我的土地弄過去了,我去干啥?”
現象二:“打包租地”“搭車征地”,需求不足流轉率“虛高”。
在小崗村,鎮、村代替農民與承租土地方簽訂合同,流轉主體錯位,形成暗箱操作空間,加之村委會“打包”從農民手里流轉土地,“搭車征地”現象存在。G L G小崗村天然零卡產業發展部部長方照透露,在G LG項目征地過程中,村委會“以項目名義征地1000畝,實際給我們用地500畝”。不少村民反映,不理解村里為啥從農民手中流轉那么多地,流轉征走后一些地也一直閑著,不知道做什么用,村民不斷申請村里公開土地流轉、征收之后的去向,但一直沒得到答復,甚至被斥為“竊取村里的秘密”。
現象三:違背農民意愿強迫離開土地。
不少村民提到當地曾強制農民簽訂流轉或征地協議。一位村民向記者出示的征地協議顯示,對于村里要征用的土地,同意簽字面積按4.99畝補償,如果不簽字通過強制手段,就按4.074畝補償,兩種算法形成變相強迫。
小崗村民韓慶紅反映,他家共有16畝多承包地,從2006年開始,因為修建大包干紀念館、G LG集團征地,陸續失去土地。今年村委會再向他征地4畝多,征地協議還沒簽,但地里即將成熟的小麥已經被強行鏟掉。
截至記者發稿時,小崗村委會相關負責人對記者表示,上述土地流中出現的問題是發展過程中的曲折和教訓,他們今后將更加慎重對待土地流轉。據介紹,目前,鳳陽縣已經成立專門工作組,調查土地流轉和相關企業存在的一些問題,并提出改進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