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山西省臨汾市鄉寧縣大山中,從唐代延續至今的安汾古村已無學校,村中罕有青壯男子。村中偶有老人經過,旋即復歸寧靜。和很多中國鄉村相似,在城市化、人口老齡化等多重因素作用下,山西近千處古村落正陷入趨于空殼、后繼無人的窘境。
山西省文物局公開資料顯示,山西原有古村落3500個,現存元代至清代有價值、保存完好的古村落959個,古村落正在加速消失。來自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的普查數據表明,在中國230萬個村莊中,目前依舊保存與自然相融合的村落規劃、代表性民居、經典建筑的古村落,已由2005年的5000個銳減到2000-3000個。
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調查后認為,在中國現存5000多個極具歷史價值的古村落中,保護較好的集中在山西、河北、云南等地。山西省文物局表示,2013年,國家文物局將投入3000萬元,重點推進山西襄汾丁村、汾西師家溝村等村落古建筑群維修、保護。但即便如此,山西古村落的維護遠遠趕不上消失、頹敗的速度。
10月,中國北方大部分農村已完成秋收。在晉中市榆次區后溝古村,游人日漸稀少。即使是在午后,用石板鋪就的街巷中也少見村民。今年64歲的張真虎生長于斯,對村中10余處廟宇、歷史典故了然于胸。
2005年,后溝古村入選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古村落調查保護示范基地。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馮驥才稱其為“農耕黃土文化的‘化石’”。從那時起,后溝古村開始旅游開發,引來世人關注。張真虎說,開發旅游8年,村中多數青年仍選擇外出經商、就業,再加上村中學校撤銷,學生外出求學,“原本人口就不多的村子更顯冷清”。
郭玉根18歲跟師傅學習傳統釀酒工藝。如今,他在后溝古村釀酒坊任職。近來,郭玉根年齡漸長,釀酒作業常感力不從心,在收徒弟的事上也頗費周折。郭玉根說,“年輕人都進城了”,不愛學這些手藝。
此前,后溝村的學齡兒童可就近入學,他們的父母以務農種地為生。近年來,隨著中國城市化進程加速,大批農村中小學撤銷,學生集中到城鎮學校,隨之而來,大批農村人口進入城市就業,農村趨向退化。
從后溝村向西南行駛近400公里,在臨汾市鄉寧縣云丘山中,類似的情況也在上演。安汾古村始自唐朝,延續千年。史料記載,唐代呂香縣城建設于此,彼時具備鹽運、驛站、防御等功能。如今,城中遍布石質建筑。當地村民介紹,近年來,大批村民外遷,年輕人不愿在此生活,“留下的多是中老年人”,村中建筑傾頹在所難免。
對于上述情況,考察了1700多個古村落的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山西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常嗣新表示,除了自然因素,古村落的衰敗夾雜很多人為因素。在太原市婁煩縣的一次古村考察中,常嗣新看到一戶村民院中的雞窩竟是明朝的木柜。
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駐會副主席羅楊認為,城市化的潮流不可抗拒。在歷史車輪滾滾向前的時候,作為中華民族美好的精神家園,對古村落的保護應是題中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