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10月19日電(記者 馬海燕)“身份轉變是真正市民化的應有之義,推進農民工市民化是不是就等于‘農轉非’?”19日在中國人民大學舉行的“挑戰與創新——社會轉型與社會管理”論壇上,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流動人口服務與管理司司長王謙向與會學者提出這樣一個問題。
王謙表示,根據其所在部門的調查,中國流動人口數量2012年達到2.36億,約占總人口的1/6,其中約75%是農村戶籍流動人口。在流入地平均居住時間超過4年的已婚人口中,近90%與配偶一同流動,有60%帶著子女流動。有序推進農業人口市民化,加快戶籍制度改革已成為擺在中國決策者面前最棘手的問題。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課題組2013年的相關研究將“農民工市民化”定義為要在實現置業轉變的基礎上,獲得與城鎮戶籍居民均等一致的社會身份和權利。王謙說,這就包括轉移就業、享受均等公共服務、享受戶籍資格和心理上的認同。
調查表明,農民工流動人口68%愿意落戶大城市,32%愿意落戶中小城市。而目前中國是特大城市落戶很難,中小城鎮完全放開,這與有關部門“有序推進城鎮化”的初衷相悖。王謙說,影響流動人口選擇的核心因素還是公共服務的差距,大城市公共服務水平高,就業機會多,對人口吸引力強,但人口大量涌入又對大城市的管理帶來問題。
調查也顯示,74%的農村戶籍流動人口愿意在城市長期居住但不愿意放棄農村戶籍。不愿意“農轉非”的主要原因是想保留土地;而想“農轉非”的主要原因中子女教育、升學和城市居民的社會保障兩項就超過70%。
王謙認為,要“有序推進”城鎮化,首先要實現市民化推進與城鎮化發展相協調,城市在功能定位、產業支撐、綜合承載力方面就要考慮外來人口的空間;其次要明確推進的優先順序和重點任務,新生代流動人口和舉家流動的人口是優先考慮的人群,重點任務則是縮小社保、基本公共衛生、教育等基本公共服務在地區間的差距;此外還要在政府主導下發揮好市場的作用。
王謙說,農業人口市民化,是農村遷移人口共享城市發展成果、獲得平等發展權利的過程,同時也是城市增強自身包容性,提高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水平、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但需要社會各方面共同努力,逐步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