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由中國社會福利協會和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社會保障研究中心聯合舉辦的首屆老年節研討會在京舉辦。記者從會上獲悉,目前我國約有40.7%的老年人仍是靠家庭供養,四成老人認為自己是家庭的負擔,只有約24%的老人能夠依靠養老金生活,有41.2%的農村老人是依靠自己的勞動收入來養活自己。(10月13日《京華時報》)
看到“僅兩成國人靠養老金生活”的新聞,我又想起聯合國人口基金與全國老齡辦去年公布的一組數字——城市老年人中有66.3%的老年人主要依靠離退休養老金生活,而在農村,依靠養老金作為主要收入來源的老年人僅占4.6%。雖然城市老人靠養老金生活的比例也不高,但更需要關注的現實是,絕大多數生活在農村的老人幾乎沒享用過一分錢的養老金。
究其因,導致養老領域出現巨幅鴻溝的關鍵原因,是我國社保體制中的城鄉二元結構。尤其在中國社會急劇轉型的大背景下,“養兒防老”的傳統正在漸次解體,農村養老困境顯得更加突出。也正因如此,很多農村老人非但無法享受養老福利,而且還不得不扛起一把冰冷的鋤頭,拖著孤單而無力的老年之軀,牽著黃牛去下地干活。
如果我們的社會對農村養老問題繼續漠視,如果“老有所養”的政策陽光不盡快照射到農村,勢必會導致更大的社會隱憂。
不久前,我看到過兩個關于農民養老問題之嚴重的個案報道:一是某地一個村原來有五六百人,現在卻只有兩個80歲以上的老人,年輕村民全都到外地打工去了;另一則新聞是,陜西省太白縣王家堎鎮89歲的楊德清夫婦,每月能拿到80元養老金,再加上100元低保,每月有360元收入,他們“已經6年沒有吃過肉了”。
有人或許會認為楊德清夫婦所稱“6年沒吃肉了”有夸張的成分,但有個不爭的事實卻是,很多農村老人幾乎每天在暮云四合的村口苦苦守望著兒孫們歸來,在午夜夢回的囈語中念叨著孩子們的名字。但他們的孩子們不得不去外地奔波打工,因為掙錢養活他們的小家之后,才能顧及到“大家”,才能有心情去擔心老父如何收回田中的稻谷。即便每年能回鄉吃一頓年夜飯,也漸次成為一種奢侈,一份期盼。所以,八旬翁6年不聞肉味,這看似極端個案,實則反映出當前農村養老問題的嚴峻現實。
談及農村養老問題,還有一個值得注意的前提——由于一些政策的前瞻性與公平性缺失,與一些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社會老齡化具有老化速度快、老齡人口規模大、孤獨老人增多等明顯特點,而這其中,農村老人養老問題比城鎮養老更加緊迫而復雜。
“老有所養”的陽光,也應盡快照遍農村地區。實現這一點,首先需要養老政策制定者正視當前養老制度存在的不公問題,并消除這種不公。比如,應盡快廢除上世紀90年代推出的公職人員與企退職工的養老金雙軌制,將所有國家勞動者納入一條“社保公平河”中。除此之外,還應出臺制度大幅減縮城鎮與農村居民養老金的政策間距。唯有如此,農村地區的老人,才有可能像城里人一樣,做一個“靠養老金安度晚年”的美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