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一詞,在人們的眼里先是“聰明”。
10月11日下午,66歲的的候鳥王阿姨從哈爾濱和老伴開車抵達萬寧興隆,由于還沒來得及安裝網線,便從興隆金手指老榕樹小區的家里循著“興隆WIFI特區”的指示牌來到興隆溫泉酒店。
“這么好的事情,不用錢就可以上網,實在太時尚了!”王阿姨對記者算了一筆賬:“我原本打算去興隆電信局交網費,這一個月一百多,每年12個月要交1200多元,但是每年我才來半年,那半年不就白交了?現在可省下了。”
這是一位“聰明”的老太,不花一分錢,走十分鐘的路背著電腦就來蹭Wifi。但是究竟是誰買了單,興隆發展有限公司。作為萬寧市政府智慧城市投融資平臺公司的興隆發展公司每個月交15萬元給電信運用商,一年花180萬元,簽約兩年。
這是大智慧,目的是通過提高興隆地區的生活品質,引更多的候鳥游客來這里生活、消費。通俗的看,“智慧城市”正是由這樣大大小小的智慧組成。
什么是“智慧城市”?
IBM在全球率先拋出“智慧地球”概念后,將物聯網與智慧地球這層窗紙捅破。“智慧城市”的提法最初源自“智慧地球”。
何為“智慧城市”?有業界專家認為,智慧城市必須具備五大因素:云計算、物聯網、移動運用、大數據挖掘、智能系統。有專家則認為,應該抓住城市的基礎設施、數據這個平臺,包括城市地下的每一個管網都要進行數據化。無論是側重于技術應用,還是側重于網絡建設,更甚于側重人的參與,“智慧城市”的概念暫沒有統一的標準。
日前,經過萬寧市申報、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初審、專家綜合評審等程序,萬寧成為首批國家智慧城市試點。“智慧城市”的觸角已經伸展到了這個人口僅有60萬,人均GDP居中等水平的城市。
萬寧市委副書記李東嶼認為,探討“智慧城市”要回歸到“城市”的本源概念。城市是勞動分工的結果,是人類最偉大的發明之一。從古代典籍中所說的“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的村落,到后來因為人們勞動分工的細化而出現了城市,這是一個漫長的、優勝劣汰的過程。如今,全球有超過一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而且這個人口比例在持續上升。這說明城市的效率和效益都要高于農村。
然而,隨著城市的發展,交通擁堵、環境污染等“城市病”出現,城市的功能和地位受到了社會的質疑。人們開始想回歸自然,隱居鄉野,成為看似美好但卻無奈的不切實際的美好夢想。人們一邊在批評城市病,贊美農家樂,另一邊卻無可奈何的生活在擁堵的城市里。這就是“城市悖論”。如何解決“城市悖論”?這就需要走“智慧城市”的發展道路。
李東嶼認為從經濟學角度來說,強調“智慧城市”的效率、效益,意味著智慧城市要以更低的生產和生活成本獲得更好的幸福指數。從社會學角度理解,在信息化時代,信息鴻溝是最大的不公平。具體來說,信息鴻溝體現在發達城市的市民與不發達城市市民在獲取信息便利性方面的差距。
在李東嶼看來,填平信息鴻溝是智慧城市的使命。每個城市都應當從智慧城市的建設當中受益。而且,無論貧窮或富有,健康或疾病,每個人都應該享受智慧城市帶來的幸福。 “把這些理清楚了,做頂層設計思路就清晰了。智慧城市不僅僅是‘高富帥’在城市所玩的時尚游戲,更是發展中城市跨越式發展、奮起直追的歷史選擇。”
“智慧城市是通過綜合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整合利用信息資源、統籌業務應用,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科學推進城鎮健康可持續發展的新模式。”萬寧市智慧城市創建辦公室解決方案架構師孫彤說,“但是智慧城市要因地制宜、一城一策,沒有可以參照的樣板,只能摸著石頭過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