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12日從國家統計局新疆昌吉調查隊獲悉,“限塑令”實施6年以來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存在問題值得關注,還需從生產源頭控制“白色污染”,加快低成本替代品的研制。
白色污染是指由塑料制品所引起的污染。由于塑料制品難以分解,所以被遺棄的塑料制品(尤其是各種塑料袋)會給環境帶來嚴重危害。從2008年6月1日起,全國范圍內禁止生產、銷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超薄塑料購物袋,一律不得免費提供塑料袋。“限塑令”的目的就是減少各類塑料袋的使用和提倡節約使用減少隨意遺棄,推動環保理念、節約資源,愛護環境。
國家統計局昌吉調查隊不久前就“限塑令”后塑料袋使用情況走訪了部分超市、集貿市場、個體餐飲、消費者。調查表明,超市、商場執行效果明顯,農貿市場成“限塑令”盲區。
據調查,在許多商場,由于“限塑令”的實行有助于企業降低經營成本,甚至能出售塑料袋帶來額外收益,所以這些場所基本做到借“限塑令”之東風實行塑料袋的有償使用。
相比超市、商場,集貿市場的“限塑令”執行則明顯不到位。在調查的一些市場,攤販普遍免費提供塑料袋。從隨機走訪的幾家飯店,在此消費的顧客打包買餃子、餡餅、麻辣燙、米粉和剩余飯菜時都是在一次性餐具上套一個塑料袋提著走。
調查隊工作人員說,從走訪情況來看,“限塑令”在超市、商場等大型購物中心得到了較好的執行,在餐飲業、集貿市場、小型超市的執行效果則大打折扣。通過調查了解得知由于餐飲業、農貿市場、小型超市的經營方式、管理模式和長期以來形成的交易習慣給“限塑令”的執行和監管帶來困難,一些集貿市場經營者表示:“集貿市場往往都是小額交易,向消費者收取塑料袋的費用,不現實也不方便,還影響經營者的生意,因此,‘限塑令’在集貿市場執行起來難。
調查隊還隨機對30名集貿市場購物的消費者進行了問卷調查。調查結果顯示,有64%的消費者認為此次“限塑令”的頒布,對環保效果的作用并不明顯,有24%的消費者認為一般,認為有效果的占12%;離不開塑料袋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有67%的消費者覺的沒有較為合適方便的替代品;80%的消費者覺得離開塑料袋太不方便了;87%的市民認為“限塑令”實施缺乏良性的運行機制——缺乏約束制度,加之塑料袋的替換品難落實,比如紙袋易壞、菜藍子不方便、無紡布袋成本高且污染更難治理等問題突出。因此,生產、使用、回收一體的良性運行機制形成不了,無法達到禁白目的。
為此,調查隊建議進一步加大對“限塑令”的宣傳力度;從生產源頭控制“白色污染”;加快低成本替代品的研制。曾經伴隨老百姓日常生活多年的塑料袋要立刻“下崗”,老百姓對此依依不舍,塑料袋為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帶來了很多方便,政府盡快出臺優惠政策和加大資金投入,推出更多符合環保要求、低成本、百姓樂于使用的替代品,盡快改變“塑料袋裝天下”的現狀。
同時,還應加強監督管理,清除“限塑”死角。在限塑的同時,廢塑料的回收、運輸、貯存、再生利用至關重要。